佛本行集經卷第三十九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娑毘耶出家品第四十二下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問富蘭那。迦葉等義。如上所說。
云何比丘。乃至云何。名為求道。
時娑毘耶。如是諮問。迦葉語已。而迦葉等。領受言義。心意錯亂。不能報答。以不逮及。彼之義意。增復嚬皺。眉頟赧縮。現為三分。心生怨恨。瞋恚憤怒。無事唱呴。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作如是念。
此之長老。我所諮問。不解答對。微塵等義。又領我意。倒錯參差。不能得解。文句蹇澁。更重慚恧。而生瞋恨。無事大呼。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於富蘭那。迦葉之邊。生厭離已。而背捨去。往摩娑迦梨劬奢梨。及尼乾邊。既到彼已。乃至共於。尼乾子面。共相慰喻。美言問訊。事情訖了。卻住一面。
其娑毘耶。波梨婆闍。問尼乾等。如上所說。
於義云何。名為比丘。乃至求道。
其尼乾子。得娑毘耶。如是問已。心意錯亂。不能報答。
時娑毘耶。作如是念。
此諸長老。遂不能解。微塵等義。而我問已。心意迷荒。不能領解。復增嗔恚。叫喚如前。
時娑毘耶。心如是念。
頗復世間。更別有人。或復沙門。或婆羅門。而世間稱。是一切智。真阿羅漢。有如是者。我往彼邊。問心所疑。若得領解。我當承事。供養頂禮。晨夕不離。
時娑毘耶。復如是念。
大沙門。今在波羅㮈。鹿野苑中。諸仙居處。世間人言。智阿羅漢。大有聰慧。我今當至。彼沙門邊。問所疑義。
彼復更作。如是思惟。
此處沙門。或婆羅門。老年宿德。經多時來。修行梵行。各各堪作。諸國王師。世間各言。聰明智慧。大阿羅漢。所謂。富蘭那迦葉等。及尼乾子。彼等我問。尚自不知。況此沙門。年少已來。出家未久。我今所問。云何得解。
復重思惟。
彼之沙門。不可輕忽。不可欺陵。
所以者何。其有沙門。雖復年少。而或聰明。有大智慧。不可得知。
我今但當。至於彼處。大沙門邊。問心所疑。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往詣佛所。遙見世尊。乃至猶如。虛空之中。眾星莊嚴。在於眾中。宣說法要。見已心生。信行之想。
此必是彼。如前所聞。如來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無有異也。
即詣佛所。到佛所已。即共世尊。對面美言。巧語慰喻。種種談說。言訖卻坐。
退一面已。其娑毘耶。波梨婆闍。即便以偈。而白佛言。
我是娑毘耶道人。
故從他方遠來至。
心有疑欲問大智。
唯願為我分別說。
若能斷我心所疑。
一一思惟為我說。
依我義句次第解。
分分開曉莫參差。
時娑毘耶。說此偈已。默然而住。但諸佛法。既有三種。神通門說。若可化者。即便化之。
何等為三。
第一所謂。出現神通。第二名為。教示神通。第三名為。教行神通。
而世尊為。彼娑毘耶。波梨婆闍。心有所疑。知其心已。向娑毘耶。以偈答曰。
汝娑毘耶遠道來。
欲問於我心疑惑。
汝今可說我當解。
隨汝所問我領之。
一如問意不令差。
汝娑毘耶宜早說。
心心欲請莫疑惑。
一一如問當廣宣。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其娑毘耶。波梨婆闍。作如是念。
我於已前。諸處所有。或復沙門。或婆羅門。年耆宿德。久來出家。堪作國師。世間謂言。大阿羅漢。智慧聰明。我問彼等。心所疑義。然其彼等。皆悉倒錯。不能報我。以不能答。我所問義。而其彼等。心內懷慚。面作三分。嚬眉皺頟。生於瞋恨。無事唱呴。
時娑毘耶。心生希有。
此大沙門。我之所問。不嗔不忿。增上清淨。容貌凞怡。不作異色。更益光顯。我所諮問。許為我宣。我於彼人。諸根寂靜。不見有錯。
知如此已。其娑毘耶。波梨婆闍。心大歡喜。踊躍遍滿。不能自勝。
得歡喜已。即以偈頌。問佛義言。
大聖云何名比丘。
諸聖伏者何名伏。
知見何事名為覺。
唯願世尊為我宣。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而答於彼。波梨婆闍。娑毘耶言。
苦行無礙求菩提。
渡諸疑向涅槃岸。
有有無有悉棄捨。
梵行漏盡名比丘。
一切捨處正念行。
於不殺害世間內。
能得清淨無濁體。
免脫諸縛名為調。
若能內外攝諸根。
如此降伏是名直。
厭離此世及後世。
待時涅槃名善行。
於諸劫中勤苦修。
生死二邊隨業受。
世間無垢離諸縛。
是名為覺生死窮。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聞說歡喜。復更以偈。而問佛言。
何等名為修梵行。
沙門清淨復云何。
佛說大智云何調。
今問世尊為我解。
爾時世尊。還以偈頌。而答於彼。波梨婆闍。娑毘耶言。
以捨諸罪無垢纏。
善得禪定正住地。
獨能超越煩惱海。
是名為聖梵行人。
福德積聚捨諸非。
此世彼世知無惱。
一切生死除滅故。
得此證者名沙門。
諸有業報悉滅除。
一切世間諸內外。
一切天人不能穢。
如是即名清淨形。
諸縛皆盡無所拘。
一切世間內外處。
貪癡瞋恚悉免脫。
佛說是名大智人。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既聞說已。復更以偈。重問佛言。
諸佛以何為福田。
云何巧知善方便。
云何名為大仙聖。
唯願世尊為我宣。
爾時世尊。還以偈頌。而答於彼。波梨婆闍。娑毘耶言。
諸剎一一分別知。
諸梵諸天堪受供。
果報執著解縛脫。
如是乃名為福田。
業根報子所從生。
諸梵諸天悉分別。
能以諸忍斷根本。
如是名為巧智知。
彼此選擇白淨因。
一切世間內外有。
無我不攝無處所。
如是方便名善權。
一切諸法有無知。
一切世間無內外。
此世天人得恭敬。
無礙獨脫是名仙。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既聞說已。復更以偈。重問佛言。
以何得故名為聞。
云何隨順及精進。
云何名為大龍者。
唯願世尊為說之。
爾時世尊。還以偈頌。而答於彼。波梨婆闍。娑毘耶言。
一切諸法悉聞知。
所有諸罪功德等。
超越無復疑惑刺。
一切不著是名聞。
名色皆是虛妄因。
內外根塵是患本。
如是諸處解脫已。
佛說名為隨順心。
捨離一切諸罪縛。
離地獄苦須勇猛。
解脫彼等不染著。
如是名為精進人。
世間有愛皆遠之。
繫縛解脫皆悉斷。
諸漏已盡無復刺。
如是體者名為龍。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既聞說已。復更以偈。重問佛言。
以何等故名為受。
云何說聖及行行。
何緣名為求道人。
今問世尊為我說。
爾時世尊。還以偈頌。而答於彼。波梨婆闍。娑毘耶言。
所有韋陀一一選。
或於沙門婆羅門。
其邊領解既證知。
於彼各各皆受取。
截割邪見羅網斷。
彼智不復受有胎。
三種相想埿已除。
不作分別是名聖。
正得諸神通已盡。
平等一切諸法知。
能達善逝諸世間。
如是解者名行行。
諸法所有苦報者。
若上若下若中間。
名色境界能遍知。
如是之人名求道。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所有諮問。世尊之義。皆悉稱適。於其本心。
既歡喜已。頂禮佛足。合十指掌。瞻仰而歎。佛世尊言。
善哉。世尊。世間所有。六十二見。皆無所用。於世間中。此等皆是。虛妄之法。我今歸依。無上世尊。
唯世尊能。悉分別知。是大丈夫。
唯世尊能。善解說法。
唯世尊能。知一切道。
唯世尊能。度諸苦海。
唯世尊能。永盡諸漏。
唯世尊有。最大威德。
唯世尊獨。多有智慧。
唯世尊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說偈讚。
我今頂禮大丈夫。
實行放光明普照。
能於天人世間內。
善開甘露鼓之門。
我前所有疑惑心。
唯世尊能為我解。
世尊既是大仙覺。
諸塵垢盡無有餘。
其後更不受有身。
一切生因皆散滅。
世尊已得清涼處。
知足淨心常實行。
如是世尊猶若龍。
最大丈夫金口說。
帝釋一切諸天等。
諸仙諸聖皆樂聞。
世尊既是真覺人。
世尊善能教導物。
世尊能降伏魔眾。
世尊能斷諸使纏。
自已度脫復度他。
於罪福中皆平等。
超越不貪著一切。
天人世間明了知。
唯佛至真無上尊。
已過一切諸邪道。
諸漏有因皆滅盡。
猶如十五夜月明。
諸星圍遶遍滿空。
如是照耀世間內。
識及名色壽命等。
王舍所住諸人民。
有山名為毘富羅。
一切最勝最為上。
又如諸龍雪山最。
飛行之者空最高。
諸流海水最為深。
又諸星中月為最。
若欲歸命調伏者。
唯有歸命無上人。
歸命世間最勝尊。
歸命正馭人中勝。
歸命無上尊善逝。
歸命無等等至真。
猶如祭祀火最尊。
意論唯咒術為最。
人中王為最自在。
諸河大海最為寬。
諸星唯月最為光。
諸明唯日最為盛。
上下六道善惡趣。
所謂三界諸世間。
一切有形天及人。
唯有世尊最為首。
是故我今合十指。
頭面頂禮無上尊。
時娑毘耶。說如是偈。讚如來已。復白佛言。
善哉。世尊。唯願世尊。慈悲憐愍。聽我出家。并乞與我。受具足戒。
是時佛告。娑毘耶言。
善來善來。汝娑毘耶。於我自說。法行之中。正盡諸苦。得解脫故。
是時長老。娑毘耶身。即成比丘。滿具足戒。
其娑毘耶。出家未久。及受具足。行住坐臥。獨無伴侶。不曾染著。謹慎身口。不敢放逸。為求道故。如救頭然。
如是行持。未久之間。其善男子。正信勇猛。捨家出家。欲求無上。清淨梵行。現見諸法。自心證知。言我已盡。一切生死。得梵行報。不受後有。所作已辦。自如是知。
其娑毘耶。既已證知。如是之處。得羅漢果。心善解脫。是時世間。凡成九十三阿羅漢。第一世尊。乃至最後。及娑毘耶。
爾時世尊。成道之後。在波羅㮈。鹿野苑內。通及佛身。合八人。六月。十六日安居。至九月。十五日。合九十三人解夏。
教化兵將品第四十三上
爾時他方。有諸人輩。或從處處。諸邑聚落。及諸國土。各各相喚。意並願樂。欲求出家。乞具足戒。
來波羅㮈。到於佛邊。白世尊言。
與我出家。受具足戒。
以是因緣。諸舊比丘。應接勞乏。彼等諸人。求欲出家。聲響喧閙。以此因緣。惱亂世尊。不得閑靜。
爾時世尊。於一時間。獨坐靜室。如是思惟。
今者諸人。從於四遠。他方聚落。國土而來。至於此處。意如是念。如來與我。出家受具。以是因緣。其諸人等。意欲規求。遠來疲惓。又復為我。作於擾亂。我今可遣。諸比丘等。令其處處。至於他方。聚落城邑。教化一切。若有諸人。欲求出家。受具戒者。如法當與。
爾時世尊。作是念已。於晨朝時。從房而出。以此因緣。集聚一切。諸比丘眾。
既聚集已。而告之言。
汝等比丘。今應當知。我在空閑。靜寂之室。作是思惟。
如上所說。乃至汝等。向於他方。與其出家。與受具足。勿令其來。既自勞苦。復妨亂他。
如是告已。更重語言。
我今教勅。汝諸比丘。至於他方。聚落城邑。若有人來。欲求出家。受具戒者。汝當與其。出家受具。
復告比丘。
若彼來欲。出家之時。汝等應須。作如是事。先當為其。剃除鬚髮。既剃落已。即教令著。袈裟色衣。其著衣時。齊整服飾。偏袒右臂。教在眾前。右膝著地。教令頂禮。諸比丘足。
禮已還起。在比丘前。跪坐教令。合十指掌。作如是語。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汝等比丘。從今已後。依我勅教。若有人來。求欲出家。受戒三歸。即得具足。
爾時世尊。還在於彼。波羅㮈城。鹿苑坐夏。告諸比丘。作如是言。
汝諸比丘。若當知我。已得解脫。應於一切。諸天人中。汝等行行。為令多人。得利益故。為令多人。得安樂故。為世間求。當來利益。及安樂故。
若欲行至。他方聚落。獨自得去。不須二人。
又復比丘。汝等若至。他方聚落。為於多人。生憐愍故。攝受彼故。當為說法。初中後善。其義微妙。具足無缺。
汝等比丘。當說梵行。有諸眾生。少諸塵垢。薄於結使。諸根成熟。恐畏不能。得聞正法。即不能得。知於法相。
佛告比丘。
我從今日。漸當移去。行向優婁頻螺聚落。詣兵將村。而為彼等。說法教故。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比丘我今度諸苦。
已作自利復益他。
所有多人苦未除。
今須為其作憐愍。
是故汝等比丘輩。
各各宜應獨自行。
我今亦復從此移。
欲向頻螺聚落所。
爾時魔王。波旬密來。往詣佛所。到佛所已。即便向佛。而說偈言。
汝為諸縛之所縛。
亦同諸天人等有。
既被一切繩所繫。
沙門汝不脫網羅。
爾時世尊。聞此偈已。即便如是。思惟念言。
此是魔王。波旬語也。
如是知已。還以偈報。魔波旬言。
我久已脫一切縛。
天人所有我悉無。
我此諸縛既離身。
降汝波旬更何道。
爾時世尊。重更以偈。毀辱於彼。魔王波旬。作如是言。
一切色聲香味觸。
此是五欲法染人。
我今悉已一切除。
降汝惡魔波旬訖。
爾時波旬。聞此偈已。作是思惟。
沙門瞿曇。已知我心。
生大苦惱。深自悔恨。從彼地方。忽然不現。
時諸比丘。同白佛言。
善哉。世尊。若有人來。至於我所。問我等言。
尊者比丘。何名沙門。及婆羅門。
我等比丘。於彼聞已。當作云何。報答於彼。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若有人問。云何沙門。及婆羅門。比丘出家。有如是者。汝等比丘。若知是時。應當正知。知已應當。正心觀察。
爾時世尊。因此事緣。因此言次。為諸比丘。而說偈言。
永除諂曲及我慢。
貪恚欲盡無處貪。
如是清淨體性常。
彼者沙門比丘是。
諸罪漏盡號梵志。
精進苦行名沙門。
彼等垢盡出塵勞。
是真出家破諸惡。
時諸比丘。聞此偈已。復白佛言。
善哉。世尊。我等比丘。乞食之時。須作何言。或復言謂。施於我食。或復直言。布施食也。我等云何。方便乞食。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汝諸比丘。不應如是。依汝所言。
所以者何。須護物心。
是時世尊。以偈報於。諸比丘言。
智人乞食無有言。
亦不指點云與食。
聖者默然側立念。
是名乞食真比丘。
若有智者乞食時。
但當諦視一邊住。
彼人若見如此已。
即知是乞食沙門。
時諸比丘。復問佛言。
若復有人。生信心已。乞我等食。恭敬我等。我等比丘。更作何言。為當語彼。
汝大吉利。
為當語彼。
汝大安隱。
為當語彼。
汝大功德。
為當語彼。
我今受已。汝得多福。
為當語言。
汝無有福。
我等比丘。當云何言。唯願教導。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汝諸比丘。不應如是。依汝所說。我今方便。教示汝等。當作如是。
以偈說言。
布施增長大福德。
忍辱一切怨讎無。
善人棄捨於諸非。
離欲自然得解脫。
修福常得安隱樂。
所求易辦多種饒。
現世速得寂定心。
然後證彼涅槃處。
爾時世尊。略說此偈。教諸比丘。如是受食。咒願法用。
爾時彼等。諸比丘眾。從佛受得。如是教誨。從坐而起。頂禮佛足。圍遶三匝。隨意而行。
是時彼等。諸比丘眾。各隨去後。
是時彼處。有護林神。護樹之神。護經行神。見林內空。見樹下空。見經行空。私心思慕。諸比丘故。往詣佛所。而說此偈。諮問佛言。
我等諸神大戀慕。
見此林樹悉皆空。
彼多聞眾比丘僧。
瞿曇釋子今何去。
爾時世尊。還以偈頌。而報於彼。守護樹林。諸神等言。
眾等調伏諸根訖。
遊行教化彼眾生。
或有往於憍薩羅。
或向毘耶離城邑。
或詣阿踰闍國土。
或趣金剛大地方。
決斷於他疑惑心。
隨機逐情為說法。
爾時世尊。波羅㮈城。夏安居竟。隨多少時。然後重告。諸比丘等。使更遊方。隨緣教化。而世尊從。波羅捺城。遊行漸至。優婁頻螺。聚落之所。是昔如來。行苦行處。
其村有一。大婆羅門。名曰兵將。達到彼村。從舊往來。道路而行。為教化故。
爾時世尊。行舊路時。於其道傍。見一園林。蓊欝可愛。是時世尊。從路下僻。深入彼林。從樹至樹。見有一樹。端正可憙。即坐其下。一日消息。
時彼林內。有諸丈夫。伴侶朋友。足三十人。二十九人。悉皆有妻。唯獨一人。隻身無婦。
時彼朋友。二十九人。共為此一。無妻之人。求覓於婦。而不能得。稱可其意。忽然雇得。一箇婬女。將來與其。共相娛樂。而彼婬女。即共彼人。隨意娛樂。行於世事。伺候彼等。三十丈夫。並皆眠睡。所有好物。皆選擇取。即將逃走。
爾時彼人。及諸朋友。相共尋求。彼之婬女。遍歷彼林。而不能得。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可憙端正。眾人樂見。調伏諸根。心意寂靜。已得最上。最勝之法。猶如象王。最善最妙。如彼大池。滿於清淨。涼冷之水。有一尋光。猶如金挺。身相具足。如娑羅樹。遍滿於花。乃至猶如。虛空星宿。
爾時彼等。諸人見已。往詣佛所。
到佛所已。而白佛言。
尊者。此處頗見。如是婦女已不。
佛報問言。
汝諸人輩。所問之者。是何婦女。此婦女者。緣何而來。
是時彼等。共答佛言。
大善尊者。我等朋友。合三十人。皆是良善。在於此林。居停住止。二十九人。並皆有婦。唯獨一人。單身無妻。而我等輩。相共雇得。一箇婬女。與其作妻。令蹔娛樂。而彼婬女。見於我等。歡樂之極。自恣眠睡。彼婬女選。我等好物。即將逃走。我等亦為。此朋友故。亦復各為。自許物來。此林之內。求彼婬女。
爾時佛告。彼等人言。
諸男子輩。我今問汝。於意云何。汝等今者。寧求自身。寧欲求覓。彼婬婦女。二事之中。何者為勝。
彼等男子。共報佛言。
善哉。世尊。我等今者。若求自身。此最為勝。寧可莫求。彼之婦女。
爾時世尊。復更告言。
諸善男子。若如此者。汝等安坐。我今當為。汝等說法。
是時彼等。三十男子。朋友伴侶。同白佛言。
唯然世尊。一依聖教。不敢有違。
是時彼等。三十朋友。頂禮佛足。卻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其次第。如應說法。所謂布施。持戒行忍。乃至有法。皆是滅相。如實觀察。既證知已。猶如淨衣。無有黑縷。無有垢膩。隨其所染。即受彼色。
如是如是。彼等三十。男子朋友。即於彼座。遠塵離垢。即時滅盡。一切煩惱。於諸法中。得法眼淨。所有垢法。悉是滅相。如是觀知。
爾時彼等。男子如是。見諸法相。得是法相。證是法相。入是法相。度是法相。除滅所疑。無復惑著。到無畏地。不隨他行。
既知世尊。聖教法已。從坐而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善哉。世尊。願與我等。出家受戒。
爾時佛告。彼等男子。作如是言。
來汝男子。入我所說。法教之中。行於梵行。正盡苦集。滅於苦邊。
是時彼等。諸長老輩。即成出家。具足戒品。
爾時世尊。更為彼等。而說法要。慇懃教誨。是時彼等。以佛更為。說於法教。誨示之時。不久之間。彼善男子。以其正信。捨家出家。求於最上。梵行已訖。現見自證。神通之後。口自唱言。
我今已得。梵行之報。所作已辦。更不復受。後世之有。如是知時。
彼等長老。皆成羅漢。心善解脫。
爾時世尊。教彼三十。長老朋友。得知證已。遊行履歷。經白氎林。到彼林已。深入林中。見有一樹。微妙可憙。即坐其下。一日消息。
爾時彼處。忽有六十。雲種姓人。從彼林路。道便而過。彼等諸人。遙見世尊。坐於樹下。端正可憙。眾人樂見。乃至猶如。虛空眾星。之所莊嚴。見已心得。清淨正信。生大歡喜。以歡喜故。往詣佛所。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卻坐一面。坐一面已。默然而住。
爾時佛為。彼等六十。雲種姓人。次第說法。所謂教行。布施持戒。乃至證知。彼等長老。一切皆得。阿羅漢果。心善解脫。是時。世尊。教化彼等。六十長老。雲姓比丘。令發心已。即捨而去。更遊餘方。
佛本行集經卷第三十九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娑毘耶出家品第四十二下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問富蘭那。迦葉等義。如上所說。
云何比丘。乃至云何。名為求道。
時娑毘耶。如是諮問。迦葉語已。而迦葉等。領受言義。心意錯亂。不能報答。以不逮及。彼之義意。增復嚬皺。眉頟赧縮。現為三分。心生怨恨。瞋恚憤怒。無事唱呴。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作如是念。
此之長老。我所諮問。不解答對。微塵等義。又領我意。倒錯參差。不能得解。文句蹇澁。更重慚恧。而生瞋恨。無事大呼。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於富蘭那。迦葉之邊。生厭離已。而背捨去。往摩娑迦梨劬奢梨。及尼乾邊。既到彼已。乃至共於。尼乾子面。共相慰喻。美言問訊。事情訖了。卻住一面。
其娑毘耶。波梨婆闍。問尼乾等。如上所說。
於義云何。名為比丘。乃至求道。
其尼乾子。得娑毘耶。如是問已。心意錯亂。不能報答。
時娑毘耶。作如是念。
此諸長老。遂不能解。微塵等義。而我問已。心意迷荒。不能領解。復增嗔恚。叫喚如前。
時娑毘耶。心如是念。
頗復世間。更別有人。或復沙門。或婆羅門。而世間稱。是一切智。真阿羅漢。有如是者。我往彼邊。問心所疑。若得領解。我當承事。供養頂禮。晨夕不離。
時娑毘耶。復如是念。
大沙門。今在波羅㮈。鹿野苑中。諸仙居處。世間人言。智阿羅漢。大有聰慧。我今當至。彼沙門邊。問所疑義。
彼復更作。如是思惟。
此處沙門。或婆羅門。老年宿德。經多時來。修行梵行。各各堪作。諸國王師。世間各言。聰明智慧。大阿羅漢。所謂。富蘭那迦葉等。及尼乾子。彼等我問。尚自不知。況此沙門。年少已來。出家未久。我今所問。云何得解。
復重思惟。
彼之沙門。不可輕忽。不可欺陵。
所以者何。其有沙門。雖復年少。而或聰明。有大智慧。不可得知。
我今但當。至於彼處。大沙門邊。問心所疑。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往詣佛所。遙見世尊。乃至猶如。虛空之中。眾星莊嚴。在於眾中。宣說法要。見已心生。信行之想。
此必是彼。如前所聞。如來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無有異也。
即詣佛所。到佛所已。即共世尊。對面美言。巧語慰喻。種種談說。言訖卻坐。
退一面已。其娑毘耶。波梨婆闍。即便以偈。而白佛言。
我是娑毘耶道人。
故從他方遠來至。
心有疑欲問大智。
唯願為我分別說。
若能斷我心所疑。
一一思惟為我說。
依我義句次第解。
分分開曉莫參差。
時娑毘耶。說此偈已。默然而住。但諸佛法。既有三種。神通門說。若可化者。即便化之。
何等為三。
第一所謂。出現神通。第二名為。教示神通。第三名為。教行神通。
而世尊為。彼娑毘耶。波梨婆闍。心有所疑。知其心已。向娑毘耶。以偈答曰。
汝娑毘耶遠道來。
欲問於我心疑惑。
汝今可說我當解。
隨汝所問我領之。
一如問意不令差。
汝娑毘耶宜早說。
心心欲請莫疑惑。
一一如問當廣宣。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其娑毘耶。波梨婆闍。作如是念。
我於已前。諸處所有。或復沙門。或婆羅門。年耆宿德。久來出家。堪作國師。世間謂言。大阿羅漢。智慧聰明。我問彼等。心所疑義。然其彼等。皆悉倒錯。不能報我。以不能答。我所問義。而其彼等。心內懷慚。面作三分。嚬眉皺頟。生於瞋恨。無事唱呴。
時娑毘耶。心生希有。
此大沙門。我之所問。不嗔不忿。增上清淨。容貌凞怡。不作異色。更益光顯。我所諮問。許為我宣。我於彼人。諸根寂靜。不見有錯。
知如此已。其娑毘耶。波梨婆闍。心大歡喜。踊躍遍滿。不能自勝。
得歡喜已。即以偈頌。問佛義言。
大聖云何名比丘。
諸聖伏者何名伏。
知見何事名為覺。
唯願世尊為我宣。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而答於彼。波梨婆闍。娑毘耶言。
苦行無礙求菩提。
渡諸疑向涅槃岸。
有有無有悉棄捨。
梵行漏盡名比丘。
一切捨處正念行。
於不殺害世間內。
能得清淨無濁體。
免脫諸縛名為調。
若能內外攝諸根。
如此降伏是名直。
厭離此世及後世。
待時涅槃名善行。
於諸劫中勤苦修。
生死二邊隨業受。
世間無垢離諸縛。
是名為覺生死窮。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聞說歡喜。復更以偈。而問佛言。
何等名為修梵行。
沙門清淨復云何。
佛說大智云何調。
今問世尊為我解。
爾時世尊。還以偈頌。而答於彼。波梨婆闍。娑毘耶言。
以捨諸罪無垢纏。
善得禪定正住地。
獨能超越煩惱海。
是名為聖梵行人。
福德積聚捨諸非。
此世彼世知無惱。
一切生死除滅故。
得此證者名沙門。
諸有業報悉滅除。
一切世間諸內外。
一切天人不能穢。
如是即名清淨形。
諸縛皆盡無所拘。
一切世間內外處。
貪癡瞋恚悉免脫。
佛說是名大智人。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既聞說已。復更以偈。重問佛言。
諸佛以何為福田。
云何巧知善方便。
云何名為大仙聖。
唯願世尊為我宣。
爾時世尊。還以偈頌。而答於彼。波梨婆闍。娑毘耶言。
諸剎一一分別知。
諸梵諸天堪受供。
果報執著解縛脫。
如是乃名為福田。
業根報子所從生。
諸梵諸天悉分別。
能以諸忍斷根本。
如是名為巧智知。
彼此選擇白淨因。
一切世間內外有。
無我不攝無處所。
如是方便名善權。
一切諸法有無知。
一切世間無內外。
此世天人得恭敬。
無礙獨脫是名仙。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既聞說已。復更以偈。重問佛言。
以何得故名為聞。
云何隨順及精進。
云何名為大龍者。
唯願世尊為說之。
爾時世尊。還以偈頌。而答於彼。波梨婆闍。娑毘耶言。
一切諸法悉聞知。
所有諸罪功德等。
超越無復疑惑刺。
一切不著是名聞。
名色皆是虛妄因。
內外根塵是患本。
如是諸處解脫已。
佛說名為隨順心。
捨離一切諸罪縛。
離地獄苦須勇猛。
解脫彼等不染著。
如是名為精進人。
世間有愛皆遠之。
繫縛解脫皆悉斷。
諸漏已盡無復刺。
如是體者名為龍。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既聞說已。復更以偈。重問佛言。
以何等故名為受。
云何說聖及行行。
何緣名為求道人。
今問世尊為我說。
爾時世尊。還以偈頌。而答於彼。波梨婆闍。娑毘耶言。
所有韋陀一一選。
或於沙門婆羅門。
其邊領解既證知。
於彼各各皆受取。
截割邪見羅網斷。
彼智不復受有胎。
三種相想埿已除。
不作分別是名聖。
正得諸神通已盡。
平等一切諸法知。
能達善逝諸世間。
如是解者名行行。
諸法所有苦報者。
若上若下若中間。
名色境界能遍知。
如是之人名求道。
時娑毘耶。波梨婆闍。所有諮問。世尊之義。皆悉稱適。於其本心。
既歡喜已。頂禮佛足。合十指掌。瞻仰而歎。佛世尊言。
善哉。世尊。世間所有。六十二見。皆無所用。於世間中。此等皆是。虛妄之法。我今歸依。無上世尊。
唯世尊能。悉分別知。是大丈夫。
唯世尊能。善解說法。
唯世尊能。知一切道。
唯世尊能。度諸苦海。
唯世尊能。永盡諸漏。
唯世尊有。最大威德。
唯世尊獨。多有智慧。
唯世尊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說偈讚。
我今頂禮大丈夫。
實行放光明普照。
能於天人世間內。
善開甘露鼓之門。
我前所有疑惑心。
唯世尊能為我解。
世尊既是大仙覺。
諸塵垢盡無有餘。
其後更不受有身。
一切生因皆散滅。
世尊已得清涼處。
知足淨心常實行。
如是世尊猶若龍。
最大丈夫金口說。
帝釋一切諸天等。
諸仙諸聖皆樂聞。
世尊既是真覺人。
世尊善能教導物。
世尊能降伏魔眾。
世尊能斷諸使纏。
自已度脫復度他。
於罪福中皆平等。
超越不貪著一切。
天人世間明了知。
唯佛至真無上尊。
已過一切諸邪道。
諸漏有因皆滅盡。
猶如十五夜月明。
諸星圍遶遍滿空。
如是照耀世間內。
識及名色壽命等。
王舍所住諸人民。
有山名為毘富羅。
一切最勝最為上。
又如諸龍雪山最。
飛行之者空最高。
諸流海水最為深。
又諸星中月為最。
若欲歸命調伏者。
唯有歸命無上人。
歸命世間最勝尊。
歸命正馭人中勝。
歸命無上尊善逝。
歸命無等等至真。
猶如祭祀火最尊。
意論唯咒術為最。
人中王為最自在。
諸河大海最為寬。
諸星唯月最為光。
諸明唯日最為盛。
上下六道善惡趣。
所謂三界諸世間。
一切有形天及人。
唯有世尊最為首。
是故我今合十指。
頭面頂禮無上尊。
時娑毘耶。說如是偈。讚如來已。復白佛言。
善哉。世尊。唯願世尊。慈悲憐愍。聽我出家。并乞與我。受具足戒。
是時佛告。娑毘耶言。
善來善來。汝娑毘耶。於我自說。法行之中。正盡諸苦。得解脫故。
是時長老。娑毘耶身。即成比丘。滿具足戒。
其娑毘耶。出家未久。及受具足。行住坐臥。獨無伴侶。不曾染著。謹慎身口。不敢放逸。為求道故。如救頭然。
如是行持。未久之間。其善男子。正信勇猛。捨家出家。欲求無上。清淨梵行。現見諸法。自心證知。言我已盡。一切生死。得梵行報。不受後有。所作已辦。自如是知。
其娑毘耶。既已證知。如是之處。得羅漢果。心善解脫。是時世間。凡成九十三阿羅漢。第一世尊。乃至最後。及娑毘耶。
爾時世尊。成道之後。在波羅㮈。鹿野苑內。通及佛身。合八人。六月。十六日安居。至九月。十五日。合九十三人解夏。
教化兵將品第四十三上
爾時他方。有諸人輩。或從處處。諸邑聚落。及諸國土。各各相喚。意並願樂。欲求出家。乞具足戒。
來波羅㮈。到於佛邊。白世尊言。
與我出家。受具足戒。
以是因緣。諸舊比丘。應接勞乏。彼等諸人。求欲出家。聲響喧閙。以此因緣。惱亂世尊。不得閑靜。
爾時世尊。於一時間。獨坐靜室。如是思惟。
今者諸人。從於四遠。他方聚落。國土而來。至於此處。意如是念。如來與我。出家受具。以是因緣。其諸人等。意欲規求。遠來疲惓。又復為我。作於擾亂。我今可遣。諸比丘等。令其處處。至於他方。聚落城邑。教化一切。若有諸人。欲求出家。受具戒者。如法當與。
爾時世尊。作是念已。於晨朝時。從房而出。以此因緣。集聚一切。諸比丘眾。
既聚集已。而告之言。
汝等比丘。今應當知。我在空閑。靜寂之室。作是思惟。
如上所說。乃至汝等。向於他方。與其出家。與受具足。勿令其來。既自勞苦。復妨亂他。
如是告已。更重語言。
我今教勅。汝諸比丘。至於他方。聚落城邑。若有人來。欲求出家。受具戒者。汝當與其。出家受具。
復告比丘。
若彼來欲。出家之時。汝等應須。作如是事。先當為其。剃除鬚髮。既剃落已。即教令著。袈裟色衣。其著衣時。齊整服飾。偏袒右臂。教在眾前。右膝著地。教令頂禮。諸比丘足。
禮已還起。在比丘前。跪坐教令。合十指掌。作如是語。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汝等比丘。從今已後。依我勅教。若有人來。求欲出家。受戒三歸。即得具足。
爾時世尊。還在於彼。波羅㮈城。鹿苑坐夏。告諸比丘。作如是言。
汝諸比丘。若當知我。已得解脫。應於一切。諸天人中。汝等行行。為令多人。得利益故。為令多人。得安樂故。為世間求。當來利益。及安樂故。
若欲行至。他方聚落。獨自得去。不須二人。
又復比丘。汝等若至。他方聚落。為於多人。生憐愍故。攝受彼故。當為說法。初中後善。其義微妙。具足無缺。
汝等比丘。當說梵行。有諸眾生。少諸塵垢。薄於結使。諸根成熟。恐畏不能。得聞正法。即不能得。知於法相。
佛告比丘。
我從今日。漸當移去。行向優婁頻螺聚落。詣兵將村。而為彼等。說法教故。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比丘我今度諸苦。
已作自利復益他。
所有多人苦未除。
今須為其作憐愍。
是故汝等比丘輩。
各各宜應獨自行。
我今亦復從此移。
欲向頻螺聚落所。
爾時魔王。波旬密來。往詣佛所。到佛所已。即便向佛。而說偈言。
汝為諸縛之所縛。
亦同諸天人等有。
既被一切繩所繫。
沙門汝不脫網羅。
爾時世尊。聞此偈已。即便如是。思惟念言。
此是魔王。波旬語也。
如是知已。還以偈報。魔波旬言。
我久已脫一切縛。
天人所有我悉無。
我此諸縛既離身。
降汝波旬更何道。
爾時世尊。重更以偈。毀辱於彼。魔王波旬。作如是言。
一切色聲香味觸。
此是五欲法染人。
我今悉已一切除。
降汝惡魔波旬訖。
爾時波旬。聞此偈已。作是思惟。
沙門瞿曇。已知我心。
生大苦惱。深自悔恨。從彼地方。忽然不現。
時諸比丘。同白佛言。
善哉。世尊。若有人來。至於我所。問我等言。
尊者比丘。何名沙門。及婆羅門。
我等比丘。於彼聞已。當作云何。報答於彼。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若有人問。云何沙門。及婆羅門。比丘出家。有如是者。汝等比丘。若知是時。應當正知。知已應當。正心觀察。
爾時世尊。因此事緣。因此言次。為諸比丘。而說偈言。
永除諂曲及我慢。
貪恚欲盡無處貪。
如是清淨體性常。
彼者沙門比丘是。
諸罪漏盡號梵志。
精進苦行名沙門。
彼等垢盡出塵勞。
是真出家破諸惡。
時諸比丘。聞此偈已。復白佛言。
善哉。世尊。我等比丘。乞食之時。須作何言。或復言謂。施於我食。或復直言。布施食也。我等云何。方便乞食。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汝諸比丘。不應如是。依汝所言。
所以者何。須護物心。
是時世尊。以偈報於。諸比丘言。
智人乞食無有言。
亦不指點云與食。
聖者默然側立念。
是名乞食真比丘。
若有智者乞食時。
但當諦視一邊住。
彼人若見如此已。
即知是乞食沙門。
時諸比丘。復問佛言。
若復有人。生信心已。乞我等食。恭敬我等。我等比丘。更作何言。為當語彼。
汝大吉利。
為當語彼。
汝大安隱。
為當語彼。
汝大功德。
為當語彼。
我今受已。汝得多福。
為當語言。
汝無有福。
我等比丘。當云何言。唯願教導。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汝諸比丘。不應如是。依汝所說。我今方便。教示汝等。當作如是。
以偈說言。
布施增長大福德。
忍辱一切怨讎無。
善人棄捨於諸非。
離欲自然得解脫。
修福常得安隱樂。
所求易辦多種饒。
現世速得寂定心。
然後證彼涅槃處。
爾時世尊。略說此偈。教諸比丘。如是受食。咒願法用。
爾時彼等。諸比丘眾。從佛受得。如是教誨。從坐而起。頂禮佛足。圍遶三匝。隨意而行。
是時彼等。諸比丘眾。各隨去後。
是時彼處。有護林神。護樹之神。護經行神。見林內空。見樹下空。見經行空。私心思慕。諸比丘故。往詣佛所。而說此偈。諮問佛言。
我等諸神大戀慕。
見此林樹悉皆空。
彼多聞眾比丘僧。
瞿曇釋子今何去。
爾時世尊。還以偈頌。而報於彼。守護樹林。諸神等言。
眾等調伏諸根訖。
遊行教化彼眾生。
或有往於憍薩羅。
或向毘耶離城邑。
或詣阿踰闍國土。
或趣金剛大地方。
決斷於他疑惑心。
隨機逐情為說法。
爾時世尊。波羅㮈城。夏安居竟。隨多少時。然後重告。諸比丘等。使更遊方。隨緣教化。而世尊從。波羅捺城。遊行漸至。優婁頻螺。聚落之所。是昔如來。行苦行處。
其村有一。大婆羅門。名曰兵將。達到彼村。從舊往來。道路而行。為教化故。
爾時世尊。行舊路時。於其道傍。見一園林。蓊欝可愛。是時世尊。從路下僻。深入彼林。從樹至樹。見有一樹。端正可憙。即坐其下。一日消息。
時彼林內。有諸丈夫。伴侶朋友。足三十人。二十九人。悉皆有妻。唯獨一人。隻身無婦。
時彼朋友。二十九人。共為此一。無妻之人。求覓於婦。而不能得。稱可其意。忽然雇得。一箇婬女。將來與其。共相娛樂。而彼婬女。即共彼人。隨意娛樂。行於世事。伺候彼等。三十丈夫。並皆眠睡。所有好物。皆選擇取。即將逃走。
爾時彼人。及諸朋友。相共尋求。彼之婬女。遍歷彼林。而不能得。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可憙端正。眾人樂見。調伏諸根。心意寂靜。已得最上。最勝之法。猶如象王。最善最妙。如彼大池。滿於清淨。涼冷之水。有一尋光。猶如金挺。身相具足。如娑羅樹。遍滿於花。乃至猶如。虛空星宿。
爾時彼等。諸人見已。往詣佛所。
到佛所已。而白佛言。
尊者。此處頗見。如是婦女已不。
佛報問言。
汝諸人輩。所問之者。是何婦女。此婦女者。緣何而來。
是時彼等。共答佛言。
大善尊者。我等朋友。合三十人。皆是良善。在於此林。居停住止。二十九人。並皆有婦。唯獨一人。單身無妻。而我等輩。相共雇得。一箇婬女。與其作妻。令蹔娛樂。而彼婬女。見於我等。歡樂之極。自恣眠睡。彼婬女選。我等好物。即將逃走。我等亦為。此朋友故。亦復各為。自許物來。此林之內。求彼婬女。
爾時佛告。彼等人言。
諸男子輩。我今問汝。於意云何。汝等今者。寧求自身。寧欲求覓。彼婬婦女。二事之中。何者為勝。
彼等男子。共報佛言。
善哉。世尊。我等今者。若求自身。此最為勝。寧可莫求。彼之婦女。
爾時世尊。復更告言。
諸善男子。若如此者。汝等安坐。我今當為。汝等說法。
是時彼等。三十男子。朋友伴侶。同白佛言。
唯然世尊。一依聖教。不敢有違。
是時彼等。三十朋友。頂禮佛足。卻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其次第。如應說法。所謂布施。持戒行忍。乃至有法。皆是滅相。如實觀察。既證知已。猶如淨衣。無有黑縷。無有垢膩。隨其所染。即受彼色。
如是如是。彼等三十。男子朋友。即於彼座。遠塵離垢。即時滅盡。一切煩惱。於諸法中。得法眼淨。所有垢法。悉是滅相。如是觀知。
爾時彼等。男子如是。見諸法相。得是法相。證是法相。入是法相。度是法相。除滅所疑。無復惑著。到無畏地。不隨他行。
既知世尊。聖教法已。從坐而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善哉。世尊。願與我等。出家受戒。
爾時佛告。彼等男子。作如是言。
來汝男子。入我所說。法教之中。行於梵行。正盡苦集。滅於苦邊。
是時彼等。諸長老輩。即成出家。具足戒品。
爾時世尊。更為彼等。而說法要。慇懃教誨。是時彼等。以佛更為。說於法教。誨示之時。不久之間。彼善男子。以其正信。捨家出家。求於最上。梵行已訖。現見自證。神通之後。口自唱言。
我今已得。梵行之報。所作已辦。更不復受。後世之有。如是知時。
彼等長老。皆成羅漢。心善解脫。
爾時世尊。教彼三十。長老朋友。得知證已。遊行履歷。經白氎林。到彼林已。深入林中。見有一樹。微妙可憙。即坐其下。一日消息。
爾時彼處。忽有六十。雲種姓人。從彼林路。道便而過。彼等諸人。遙見世尊。坐於樹下。端正可憙。眾人樂見。乃至猶如。虛空眾星。之所莊嚴。見已心得。清淨正信。生大歡喜。以歡喜故。往詣佛所。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卻坐一面。坐一面已。默然而住。
爾時佛為。彼等六十。雲種姓人。次第說法。所謂教行。布施持戒。乃至證知。彼等長老。一切皆得。阿羅漢果。心善解脫。是時。世尊。教化彼等。六十長老。雲姓比丘。令發心已。即捨而去。更遊餘方。
佛本行集經卷第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