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經卷第三十六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耶輸陀宿緣品第三十九

爾時天竺。波羅㮈城。有四居士。大富長者。最為殊勝。善男子輩。何等為四。

所謂第一。名毘摩羅。其第二者。名修婆睺。第三名為。富蘭那迦。第四名為。伽婆跋帝。

彼等從他。聞耶輸陀。大善男子。往沙門邊。修行梵行。

聞已即作。如是思惟。

希有斯事。彼大沙門。法行之中。梵行應當。牢固不動。應當勝他。其法會集。應必第一。

所以者何。而耶輸陀。大善男子。至沙門邊。受行梵行。即得出家。我等今者。亦應至彼。大沙門邊。求修梵行。

彼等如是。共平量已。相將往詣。耶輸陀邊。到已即共。其耶輸陀。對面美辭。善巧談說。各話心內。意憙語言。敬心問訊。相慰喻已。各坐一面。

坐一面已。彼四長者。即便共白。耶輸陀言。

尊者耶輸陀。此之梵行。必應牢固。決定勝他。如此法集。可敬可愛。如尊今於。大沙門邊。受行梵行。我等今者。亦欲求於。大沙門邊。修行梵行。

爾時長老。耶輸陀許。即便共彼。波羅㮈城。四大長者。往詣佛所。到佛所已。頂禮佛足。禮佛足已。卻坐一面。

時耶輸陀。即白佛言。

大覺世尊。此四長者。在本居家。各為朋友。最為殊勝。善男子輩。所謂。無垢。善臂。滿足。并牛主等。今日故來。歸依世尊。

善哉。世尊。唯願為此。四大長者。如應說法。教誨示導。

爾時世尊。發大慈悲。起憐愍故。即為彼等。四大長者。次第方便。說微妙法。所謂布施。持戒忍辱。乃至為說。種種法要。

彼等長者。聞世尊說。如是法相。即於坐中。遠離塵垢。乃至所有。一切集法。皆悉得知。及滅相法。亦如實知。譬如淨衣。無有垢膩。入於汁中。正受其色。

如是如是。彼四長者。即於坐處。乃至得知。一切結惑。集滅相法。如實證知。

彼四長者。悉各如是。見諸法相。得諸法相。證於法相。入於法相。度煩惱磧。心無障礙。越諸疑網。除滅結使。得無畏處。不隨他知。依佛法行。

從坐而起。頂禮佛足。在於佛前。胡跪合掌。而白佛言。

大覺世尊。我等今從。佛世尊邊。乞求出家。依佛教法。受具足戒。

爾時世尊。即告彼等。四長者言。

汝輩比丘。清淨善來。入我法中。行於梵行。滅諸苦故。

是時世尊。作此語已。彼波羅㮈。四大長者。頭髮自落。髭鬚猶若。七日剃來。身體自然。披服三衣。手擎鉢器。彼四長者。即成出家。受具足戒。

時四長者。出家未久。受具始爾。在於一處。捨諸緣務。謹慎身口。不敢放逸。勤劬精進。在空閑處。行於善行。獨坐獨起。不曾停息。如救頭然。住蘭若內。

爾時彼等。諸善男子。為求道故。正信出家。不久即得。無上梵行。自見法相。自證諸通。無畏而行。

口即唱言。

已斷生死。得梵行報。所作已辦。來生更不。受後世有。

自知自證。彼四長者。皆悉一時。成阿羅漢。心善解脫。彼時世間。成就一十一阿羅漢。

第一。世尊。二。五比丘。三。耶輸陀。及其在家。最勝朋友。四大長者。善男子是。

爾時長老。耶輸陀身。昔在家有。五十朋友。諸國來集。或有小來。共相長養。善男子輩。聞耶輸陀。善男子往。大沙門邊。行於梵行。

聞已如是。共相謂言。

彼之梵行。必當精勝。法集牢強。而耶輸陀善男子。事彼大沙門。行於梵行。我等今者。亦可至彼。大沙門邊。求行梵行。

彼等如是。共平量已。相將即到。耶輸陀所。到已即對。耶輸陀面。相共言說。文辭巧麗。種種談論。各相問訊。各相虔恭。如是訖已。卻住一面。

住一面已。爾時彼等。五十友人。各是別國。最大長者。往昔在家。親善朋舊。即便共白。耶輸陀言。

仁耶輸陀。今此梵行。必應是好。勝於餘人。而長老在。大沙門邊。行於梵行。我等意樂。亦與仁同。欲往詣彼。大沙門邊。行於梵行。

時耶輸陀。即便共彼。五十在家。往昔善友。詣於佛所。到佛所已。頂禮佛足。禮佛足已。卻坐一面。

其耶輸陀。即白佛言。

大善世尊。我昔在家。有此五十。友朋知識。或在前後。一切皆悉。是善男子。其意並樂。歸依如來。唯願世尊。大慈憐愍。為說法要。教詔示導。

爾時世尊。即為彼等。隨順說法。而其彼等。諸長者輩。聞佛所說。乃至如實。一切悉知。彼等長老。悉成漏盡。諸阿羅漢。心善解脫。

於時世間。合成六十。一阿羅漢。謂佛世尊。及五比丘。并耶輸陀。其耶輸陀。波羅㮈城。有四善友。無垢。善臂。滿足。牛主。其耶輸陀。在家朋友。諸大長者。有五十人。並是別國。相召集來。或前或後。善男子等。

爾時世尊。於波羅㮈。鹿野苑中。度是人已。更欲別向。他方而行。即告長老。耶輸陀言。

汝耶輸陀。還住於此。莫隨逐我。

所以者何。汝耶輸陀。小來未曾。苦於身體。又復汝身。皮膚柔軟。不串麤衣。及以惡食。汝在此住。受汝父母。所須供養。隨勝衣食。自恣而受。汝之父母。能供養汝。

時耶輸陀。稟承教誨。恭敬而立。即白佛言。

如世尊勅。我不敢違。

而耶輸陀。聞佛勅已。住波羅㮈。一定不移。

爾時天竺。波羅㮈城。復有五百。商人長者。與耶輸陀。昔在家時。亦為朋友。入海採寶。一時迴還。至家各各。相共借問。耶輸陀處。彼等問已。聞耶輸陀。今日在彼。大沙門邊。行於梵行。

彼等聞已。各相謂言。

彼之梵行。定應上妙。教法勝他。若不如是。其耶輸陀善男子。今云何乃能。迴心向彼。大沙門邊。行於梵行。我等今亦。可共往詣。大沙門邊。求行梵行。

爾時彼等。五百商人。諸大長者。結集相共。詣向長老。耶輸陀邊。

到已共白。耶輸陀言。

仁耶輸陀。久不相見。我等入海。今始迴還。聞仁出家。故來諮白。安隱無惱。快樂以不。

如是種種。善言美語。慰勞相問。彼此訖了。各起恭敬。卻住一面。

爾時五百。商人長者。白於長老。耶輸陀言。

仁耶輸陀。今此勝也。

時耶輸陀。即報彼言。

如是如是。今此最勝。

爾時彼商。五百長者。即於長老。耶輸陀邊。偝捨出家。求受具戒。經多年月。不能得道。

爾時世尊。遊歷他國。迴還至彼。舍婆提城。住祇陀林。精舍之內。

時其長老。耶輸陀身。經於多時。夏罷訖已。即共五百。諸比丘眾。相隨而去。聞佛在於。祇陀精舍。欲往詣彼。見如來故。彼客比丘。至祇陀園。是時彼處。主人比丘。或取鉢者。或衣幞者。內房中時。起大高聲。喧閙雜亂。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長老阿難。作如是言。

長老阿難。此中是何。高大音聲。喧亂乃爾。

是時阿難。即白佛言。

如來世尊。今者外許。別有五百。客比丘來。長老耶輸陀。最為其首。至於此處。我等既見。客比丘來。而此舊居。諸比丘輩。共相慰喻。問訊安和。及受衣鉢。內於房時。起是高聲。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長老阿難。汝若知時。為我喚彼。如是等客。諸比丘來。

爾時阿難。聞世尊勅。即便至彼。客比丘邊。語諸一切。客比丘言。

汝長老輩。世尊今喚。汝等一切。諸客比丘。

時諸比丘。既聞阿難。如是言已。語阿難言。

如長老意。我不敢違。

爾時五百。諸客比丘。聞受阿難。如是教已。往詣佛邊。到佛所已。頂禮佛足。既禮拜已。卻住一面。諸客比丘。住一面已。嘿然而立。

爾時世尊。即告彼諸。客比丘言。

汝等比丘。何故如是。作大高聲。猶如世人。諸諍鬪起。呼呼呵呵。其聲猶如。釣魚之師。各各相競。趁逐諸魚。各相唱喚。

汝等比丘。各還本處。不得共我。居住此中。我趁汝等。

是時彼等。五百新入。客比丘聞。佛如是言。各白佛言。

如世尊勅。

彼等五百。諸客比丘。聞佛是言。頂禮佛足。遶佛三匝。辭佛而去。執持衣鉢。從精舍出。至一河邊。其河名曰。婆羅瞿摩帝。在彼秀媚。河岸邊住。晝夜精勤。無有休息。初夜後夜。不臥不眠。猛勵修道。志願規求。助道法證。是故用心。彼等用心。不休不息。不久之間。所為事成。彼善男子。既各正信。捨家出家。而能辦彼。無上梵行。而能得辦。自現見法。證於諸通。即得斷除。一切諸結。

自口唱言。

生死已盡。得梵行報。所作者辦。更不復受。於後世有。自證自知。

彼諸長老。一切悉皆。成阿羅漢。心善解脫。無復怖畏。

爾時世尊。在舍婆提。祇陀精舍。少時住已。欲更行歷。其餘聚落。從此聚落。到彼聚落。漸漸而行。到毘耶離。至彼城已。往獼猴池。其池岸邊。有草精舍。即便停住。

爾時世尊。日下西時。從三昧起。出草精舍。向於露地。鋪座而坐。比丘僧眾。左右周匝。前後圍遶。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長老阿難。我見婆羅瞿摩帝河。諸比丘等。所居住處。大有光明。而彼婆羅瞿摩帝岸。所有五百。諸比丘住。

如是三稱。

佛告阿難。

汝今可喚。彼諸比丘。使來見我。

是時阿難。聞佛世尊。如是勅已。向一年少。比丘之邊。

到已即告。彼比丘言。

善哉長老。汝速至彼。婆羅瞿摩帝河岸邊。彼處今有。諸比丘等。

汝語彼等。諸長老言。

世尊今欲。見長老等。若知時者。宜應速疾。往見世尊。

時彼年少。長老比丘。聞於阿難。如是言已。白阿難言。

如尊者教。我不敢違。

時彼年少。長老比丘。速疾而行。譬如壯士。屈舒臂頃。

如是如是。時彼長老。年少比丘。從毘耶離。速疾隱身。至於婆羅瞿摩帝岸。出身現往。彼所居處。諸比丘邊。

到已即告。彼等一切。諸比丘言。

善哉長老。汝等今者。若當知時。世尊欲見。汝等長老。汝等今者。若當善知。可速往詣。至世尊所。

爾時彼處。諸比丘等。白彼年少。使比丘言。

如長老教。我不敢違。

是時彼等。諸比丘眾。聞此語已。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從於婆羅瞿摩帝河。所居之處。各隱其身。至毘耶離。獼猴池岸。草精舍下。而即現身。

爾時世尊。當此正入。不動三昧。其耶輸陀長老。亦入不動三昧。彼來五百比丘。亦入不動三昧。經夜初更。

爾時阿難。從座而起。偏袒右肩。正理衣服。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願世尊知。夜以一更。世尊今可。慰喻於彼。客比丘僧。

是時世尊。默然不言。如是復已。經夜中分。阿難更請。乃至世尊。默然不言。

爾時其夜。至第三分。阿難復請。世尊默然。

經夜後分。欲打鼓時。明星將現。長老阿難。更從坐起。偏袒右肩。正理衣服。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世尊當知。夜已後分。不久打鼓。明星欲出。世尊今可。教諸比丘。慰勞於彼。諸客比丘。又復比丘。坐已經久。身體疲懈。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長老阿難。汝今不知。如此義理。

所以者何。長老阿難。汝若知理。應不發問。今此三昧。非汝境界。

何以故。阿難。我向入此。不動三昧。此之五百比丘。亦入不動三昧。長老耶輸陀。最為初首。皆悉入於。不動三昧。我今自知。如此理已。

爾時世尊。欲說偈故。即作如是。師子吼言。

已渡煩惱諸慾泥。
復已滅除諸聚刺。
到彼貪癡滅盡處。
於彼苦樂更不停。

既已越度彼岸邊。
是則名為真勇健。
亦稱比丘善破惡。
又復名善解脫人。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而彼五百。諸比丘等。心生希有。未曾有事。

已生希有。未曾有故。各相謂言。

諸長老等。希有此事。此之長老。耶輸陀者。大有神通。乃能使此。五百比丘。一切皆亦。有大神通。共耶輸陀。昔作朋友。各能相似。彼等父母。亦皆有德。

是時彼等。五百比丘。心各生疑。欲問世尊。決斷所疑。即便相與。白世尊言。

今此長老。耶輸陀者。彼於往昔。種何善根。而今身中。乃能如是。居家殷富。如是多財。如是多寶。如是二足。四足具足。如是家生。然其初生。上覆寶蓋。

又其父母。為耶輸陀。造三種堂。昔緣何業。得此果報。

又復於諸。婇女等邊。生塜墓想。何因能爾。值佛出家。受具足戒。成阿羅漢。父母及妻。皆得聖法。在家朋友。及諸國土。商主朝廷。并婆羅瞿摩帝河邊。五百比丘。得羅漢果。

作是語已。皆各默然。

爾時世尊。即告彼等。諸比丘言。

汝諸比丘。至心諦聽。

我念往昔。波羅㮈城。時有一人。欲營其事。

彼如是念。

我若此事。得成就已。復作是事。此事辦已。當作此事。我此事辦。一切訖了。後別當造。美食美飲。種種辦具。飡噉嚼齧。唼𠲿吮等。各辦具已。當施沙門。及婆羅門。悉令具足。充實飽滿。

爾時彼人。以心勇猛。善業因緣。復以眾多。福德所潤。所營事者。悉皆成辦。

彼人既見。其事已辦。於晨朝起。整頓多種。豐饒飲食。可飡噉者。具足執持。將詣城門。

到已安置。作如是念。

今此城門。最初見者。若有沙門。若婆羅門。我當持此。多種飲食。乃至唼𠲿。而用布施。

爾時彼城門外。有一辟支佛。名那伽羅尸棄。恒常住在。波羅㮈城。而彼尊者。大辟支佛。於晨朝時。日在東方。著衣持鉢。徐行欲入。波羅㮈城。乞求飯食。

是人遙見。彼辟支佛。威儀庠序。進止端平。足步安穩。無有差移。左右觀看。徐行直視。舉動審諦。不急不寬。住立仰瞻。人所樂覩。形服相稱。內外嚴儀。

彼人見已。得清淨心。生大歡喜。即將其食。奉辟支佛。

爾時彼辟支佛。作如是念。

我今已得。種種美食。布施而食。時既未至。我今且可。少時攝心。坐禪繫念。

思惟是已。卻行一面。到河岸邊。

時有一樹。即在其下。加趺而坐。正意定想。身體端然。寂靜一心。不搖不動。如是而住。

爾時波羅㮈城。有一王名。婆嵐摩達多。嚴駕四兵。從城門出。是時城外。忽有一人。從聚落來。手執傘蓋。逆頭值王。彼人遙見。梵德國王。在前而來。

見已內心。作如是念。

我今可避。於梵德王。勿令見我。

彼人如是。心生念已。即下道行。向一別路。其路乃到。波羅那河。從彼河岸。順流下行。未經多地。忽然而見。彼辟支佛。在於河岸。一樹之下。加趺而坐。正念正思。身不動搖。彼辟支佛。為於日光。照觸身體。遂便汗流。

彼人見已。而作是念。

此仙應是。持戒清淨。必定應得。證諸正法。今此日光。既照其體。或患熱惱。

作是念已。

我今可持。此之傘蓋。覆其身上。為作蔭涼。

爾時彼辟支佛。知食時至。作如是念。

我食時至。宜應從此。三昧而起。

時辟支佛。既出三昧。即見彼人。持於傘蓋。覆己身上。見已為欲。愍彼人故。飛騰虛空。作十八變。於虛空中。行動來去。或跪或立。或臥或坐。復出烟炎。或放火光。或時作水。涌沒隱顯。作如是等。無量諸種。神通示現。

爾時彼人。即便於此。那伽尸棄。辟支佛邊。生淨信心。合十指掌。至誠頂禮。作如是願。

願我來世。值如是聖。或勝於此。既值遇已。彼所說法。願我即能。於彼法中。速疾證知。願我當來。不墮惡道。

復更啟請。彼辟支佛。乞手奉食。而諮問言。

尊者現今。住居何處。

彼辟支佛。即報之言。

我住某處。我行某處。

爾時彼人。即便往詣。彼辟支佛。所居住處。草庵之邊。至已內外。灑掃泥地。除卻穢草。

訖而奉請。彼辟支佛。

欲以四事。供養供給。若有所須。我能辦具。一切衣食。

如是奉彼。辟支佛已。到自家中。向其父母。妻子眷屬。及餘無量。無邊人輩。說如前言。

我今得見。如是仙人。如是戒行。如是清淨。證妙法者。仁若知時。至於彼所。供養尊重。

是時彼人。父母妻子。并及朋友。諸知識等。聞已皆詣。向那伽羅。辟支佛所。以清淨心。恭敬供養。

爾時彼人。經於少時。作是善念。

在家大患。煩惱纏繞。出家大樂。解脫無為。在家難辦。一向無垢。亦不可得。一向無染。亦不可得。乃至欲令。盡一身命。清淨無垢。行於梵行。終不可得。我今可至。彼仙人邊。乞求出家。

如是念已。而彼人即。往詣尸棄。辟支佛所。而諮白言。

善哉大仙。聽我出家。

而辟支佛。不許出家。彼人再白。乃至三白。

善哉大仙。聽我出家。

爾時尸棄。辟支佛心。愍念彼人。如是三請。即告其人。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汝今若欲。求出家者。去此不遠。有諸外道。名曰波梨婆羅闍。汝於彼處。且可熏修。調伏身心。而當來世。於正法中。取出家因。復乞求願。未來世有。一佛出世。名曰釋迦牟尼如來。願見彼佛。我值遇已。勿令失脫。於彼如來。法教之中。得出家已。誓願捨離。一切諸苦。

爾時彼人。取彼伽羅。辟支佛語。遵奉不違。即請彼佛。盡一形壽。將諸供具。而以供養。彼辟支佛。

爾時尊者。那伽羅尸棄辟支佛。乃至隨緣。住於世已。入般涅槃。而彼人等。所有眷屬。一切聚集。見辟支佛。入般涅槃。即便共取。辟支佛身。如法供養。殯葬闍維。所謂造諸。舍利之塔。塔上造作。覆盆相輪。懸諸寶鈴。幡蓋香花。末香燒香。燃燈續明。而用供養。

爾時彼人。如是供養。過歷時已。即於波梨婆羅闍所。法中出家。既出家已。還依彼林。坐起而住。於晨朝時。數數入於。波羅㮈城。乞食活命。

曾經一日。入波羅㮈。乞食之時。於一方面。見婦女屍。為重病死。身欲青色。爛壞蛆蟲。穿穴遍唼。見已近立。熟視熟觀。於其內心。生不淨想。捨之而去。如是繫念。身體不淨。憶念不捨。數數復念。成就勤劬。得四禪心。

復更重發。如是之願。

願未來世。值釋迦佛。出現於世。爾時我願。令得滿足。值遇之日。願彼佛邊。童子出家。修行梵行。彼佛世尊。所說之法。願我聞已。速能證知。

而其彼人。隨多少時。住於世已。遂便命終。命終之後。生梵天宮。然其彼人。從天上下。復生人間。如是次第。經歷劫數。最後有身。還來生此。波羅㮈城。最大巨富。長者之家。而其長者。多有錢財。資產服玩。乃至所須。無有乏少。

爾時世尊。復更重告。諸比丘言。

更有因緣。我當具說。

憶念往昔。還在此處。波羅㮈城。有迦尸國。其王名曰。[口*祁]𠼝尸王。

彼[口*祁]𠼝尸。於迦葉佛。般涅槃後。收取舍利。起七寶塔。所謂金銀。頗梨琉璃。馬瑙珊瑚。虎魄等寶。內於塔裏。其外別更。以石壘之。寶塔去地。高一由旬。廣半由旬。

爾時彼國。[口*祁]𠼝尸王。所起塔名。陀奢婆梨伽。其塔相輪。第一覆盆。[口*祁]梨王作。第二覆盆。王大妃作。第三覆盆。王長子作。第四覆盆。是王女名。摩梨尼作。第五覆盆。[口*祁]梨尸王。第二兒作。第六覆盆。[口*祁]𠼝尸王。第三兒作。第七覆盆。[口*祁]梨尸王。第四兒作。

汝等比丘。當知爾時。彼[口*祁]梨尸。王第三兒。為迦葉佛。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舍利塔上。其第六層。造覆盆者。今耶輸陀比丘是也。

復告比丘。

又彼過去。伽羅尸棄。辟支佛邊。手執傘蓋。作蔭人者。還是即今。此耶輸陀。比丘身是。

其耶輸陀。以手執傘。辟支佛上。為作蔭涼。迦葉如來。舍利塔上。覆盆莊嚴。相輪光顯。彼等業緣。果報熟故。初生之時。頭上自然。有寶傘蓋。

又復往昔。為那伽羅。辟支佛身。造於草庵。將雜資財。詣彼尸棄。辟支佛所。并及種種。衣服飲食。供養因緣。彼果報故。今得具足。長者家生。於盛年中。然其父母。為造三堂。受於種種。自在福報。

又復往昔。曾於林見。死婦女屍。生不淨想。念念相續。藉彼繫心。善業果報。今世在家。於諸婇女。身體之中。生塜墓想。

又復往昔。於彼尸棄。辟支佛所。發於誓願。

願我來世。生生莫墮。諸惡道者。

以是善緣。果報力故。在在處處。不經惡趣。從天生人。從人生天。受樂果報。

又復往昔。於彼尸棄。辟支佛所。發是誓願。

願我來世。值遇如是。大仙尊者。或勝此遇。若彼世尊。有所言說。微密法要。願我一切。悉能聞持。聞已速疾。皆得知證。

藉彼福力。果報因緣。值遇於我。最勝世尊。復得於我。說教法中。出家得成。漏盡羅漢。

又復往昔。於彼尸棄。辟支佛所。初始聞時。心生歡喜。生歡喜已。即時傳向。其家父母。妻子六親。并餘眷屬。說那伽羅。大仙尸棄。辟支佛有。種種功德。稱揚讚歎。

彼諸眷屬。從其聞已。倍生信敬。殷重之心。歡喜踊躍。即共相率。備辦種種。供養之具。往彼禮拜。奉設供養。四事充足。藉彼善業。福報因緣。至於今世。

其耶輸陀。長老比丘。父母妻妾。及諸眷屬。於我法中。皆得聖法。

又復。長老耶輸陀。有在家知識。及彼婆羅瞿摩河岸。久時所住。五百比丘。皆悉證成。阿羅漢果。此等彼時。遇辟支佛。並各同願。齊心共發。如是大誓。仙聖人邊。植諸善業。得是果報。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如是供養諸聖真。
得於無量大果報。
佛及尸棄辟支覺。
并諸羅漢漏盡人。

或復供養十力尊。
無畏具足諸相滿。
大慈大悲諸正智。
能得果報無有窮。

供養諸佛緣覺田。
及諸聲聞解脫眾。
現在人天受果報。
後得寂滅大涅槃。

佛本行集經卷第三十六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