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八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四意斷品第二十六之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猶如山河。石壁。百草。五穀。皆依於地。而得長大。然復此地。最尊最上。此亦如是。諸善道品之法。住不放逸之地。使諸善法。而得長大。

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多修四意斷。云何為四。

於是。比丘。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

如是。比丘修四意斷。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比丘當知。諸有粟散國王。及諸大王。皆來附近。於轉輪王。轉輪王於彼。最尊最上。此亦如是。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之法。最為第一。

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

於是。比丘。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重令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

如是。諸比丘。修四意斷。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諸有星宿之光。月光最為第一。此亦如是。諸善功德。三十七品之法。無放逸行。最為第一。最尊最貴。

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云何為四。

於是。比丘。若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若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滅。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若已生善法。求方便重令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

如是。比丘修四意斷。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諸有華之屬。瞻蔔之華。須摩那華。天上人中。婆師華。最為第一。此亦如是。諸善功德。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行。為第一。

若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云何為四。

於是。比丘。若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滅。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

如是。比丘修四意斷。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

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王波斯匿。乘寶羽之車。出舍衛城。至祇洹精舍。欲覲世尊。

諸王常法。有五威容。捨著一面。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告大王曰。

大王當知。世間有四種人。出現於世。

云何為四。或有一人。先闇而後明。或有一人。先明而後闇。或有一人。先闇而後闇。或有一人。先明而後明。

彼人云何。先闇而後明。

於是。或有一人。生卑賤家。或旃陀羅種。或噉人種。或工師種。或婬泆家生。或無目。或無手足。或時裸跣。或諸根錯亂。然復身口。行善法。意念善法。

彼若見沙門。婆羅門。諸尊長者。恒念禮拜。不失時節。迎來起送。先笑後語。隨時供給。

若復有時。見乞兒者。若沙門。婆羅門。若路行者。若貧匱者。若有錢財。便持施與。設無財貨者。便往至長者家。乞求施與。

若復見彼施者。便還歡喜踊躍。不能自勝。身行善法。口修善法。意念善法。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猶如有人。從地至床。從床乘馬。從馬乘象。從象乘講堂。由是故。我今說此人。先闇而後明。

如是。大王。此人名曰。先闇而後明。

彼人云何。先明而後闇。

於是。或有一人。在大家生。若剎利種。若長者種。若婆羅門種。饒財多寶。金銀珍寶。車璩馬碯。水精琉璃。僕從奴婢。不可稱計。象馬䐗羊。皆悉具足。然復此人。顏貌端政。如桃華色。彼人恒懷邪見。邊見相應。

彼便有此見。

無施。無受。亦無前人。何所施物。亦無善惡之行。亦無今世。後世。亦無得道者。世無阿羅漢。可承敬者。於今世後世。可作證者。

彼若見沙門。婆羅門。便起瞋恚。無恭敬心。若見人惠施者。心不喜樂。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均。以行非法之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猶如有人。從講堂至象。從象至馬。從馬至床。從床至地。由是故。我今說此人。

如是。大王。所謂此人。先明而後闇。

彼云何有人。從闇至闇。

若復有人。生卑賤家。或旃陀羅家。或噉人家。或極下窮家。此人必生此中。或復有時。諸根不具。顏色麁惡。然復彼人。恒懷邪見。

彼便有此見。

無今世。後世。無沙門。婆羅門。亦無得道者。亦無阿羅漢。可承敬者。亦無今世後世。可作證者。

彼若見沙門。婆羅門。便起瞋恚。無恭敬心。若見人來惠施者。心不喜樂。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等。誹謗聖人。毀辱三尊。彼既自不施。又見他施。甚懷瞋恚。以行瞋恚。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猶如有人。從闇至闇。從火焰。至火焰。捨智就愚。由是而言。此人可謂。先闇而後闇。

大王當知。故名此人。從闇至闇。

彼名何等人。從明至明。

或有一人。生豪族家。或剎利種。或國王家。或大臣家。饒財多寶。不可稱計。然復彼人。顏色端政。如桃華色。彼人恒有正見。心無錯亂。

彼有此正見。

有施。有福。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後世。有沙門。婆羅門。

設復彼人。若見沙門。婆羅門。起恭敬心。和顏悅色。己身恒喜布施。亦復勸人。使行布施之。設布施之日。心懷踊躍。不能自勝。彼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身壞命終。生善處。

猶如有人。從講堂。至講堂。從宮至宮。由是而言。我今說此人。從明至明。

是為。大王。世間有此四人。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王當知貧人。
有信好布施。
見沙門婆羅。
及諸可施者。

能復起迎逆。
而教於正見。
施時極歡喜。
所求不逆人。

彼人是良友。
終不為惡行。
恒喜行正見。
常念求善法。

大王如彼人。
死時有所適。
必生兜術天。
先闇而後明。

如人極為富。
不信好喜恚。
慳貪心怯弱。
邪見而不改。

見沙門梵志。
及諸乞求者。
恒喜呵罵詈。
邪見言無有。

見施起瞋恚。
不令有施人。
彼人行極弊。
造諸惡元本。

如是彼人者。
臨欲命終時。
當生地獄中。
先明而後闇。

如有貧賤人。
無信好瞋恚。
造諸不善行。
邪見不信正。

設見沙門士。
及諸可事者。
而取輕毀之。
慳貪無有信。

施時而不喜。
見他施亦然。
彼人所造行。
所適無安處。

如此彼之人。
必當取命終。
當生地獄中。
先闇而後闇。

如人極有財。
有信好布施。
正見不他念。
恒喜求善法。

設見諸道士。
及諸可施者。
起恭迎敬之。
而學於正見。

與時極和悅。
常念於平均。
惠施無悋惜。
不逆於人心。

彼人受命決。
不造諸非法。
當知彼之人。
臨欲命終時。
必生好善處。
先明而後明。

是故。大王。當學。先明而後明。莫學。先明而後闇。

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斯須。復以兩手。摩如來足已。復以口。嗚如來足上。而作是說。

天尊之體。何故乃爾。身極緩爾。如來之身。不如本故。

世尊告曰。

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今如來身。皮肉已緩。今日之體。不如本故。

所以然者。夫受形體。為病所逼。若應病眾生。為病所困。應死眾生。為死所逼。今日如來。年已衰微。年過八十。

是時阿難。聞此語已。悲泣哽噎。不能自勝。並作是語。

咄嗟老至。乃至於斯。

是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是時世尊。漸漸乞食。至王波斯匿舍。當於爾時。波斯匿門前。有故壞車。數十乘。捨在一面。

是時尊者阿難。以見車。棄在一面。

見已。白世尊曰。

此車。王波斯匿車。昔日作時。極為精妙。如今日觀之。與瓦石同色。

世尊告曰。

如是。阿難。如汝所言。如今觀所有車。昔日之時。極為精妙。金銀所造。今日壞敗。不可復用。如是外物。尚壞敗。況復內者。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咄此老病死。
壞人極盛色。
初時甚悅意。
今為死使逼。

雖當壽百歲。
皆當歸於死。
無免此患苦。
盡當歸此道。

如內身所有。
為死之所驅。
外諸四大者。
悉趣於本無。

是故求無死。
唯有涅槃耳。
彼無死無生。
都無此諸行。

爾時世尊。即就波斯匿王坐。

是時。王波斯匿。與世尊。辦種種飲食。

觀世尊食竟。王更取一小座。在如來前坐。白世尊曰。

云何。世尊。諸佛形體。皆金剛數。亦當有老病死乎。

世尊告曰。

如是。大王。如大王語。如來亦當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淨。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種。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諸佛出於人。
父名曰真淨。
母名極清妙。
豪族剎利種。

死徑為極困。
都不觀尊卑。
諸佛尚不免。
況復餘凡俗。

爾時世尊。與波斯匿王。而說此偈。

祠祀火為上。
詩書頌為尊。
人中王為貴。
眾流海為首。

眾星月為上。
光明日為先。
八方上下中。
世界之所載。

天及世人民。
如來最為尊。
其欲求福祿。
當供養三佛。

是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從座起而去。還祇洹精舍。就座而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法在世間。人所愛敬。

云何為四。少壯之年。世間人民。之所愛敬。無有病痛。人所愛敬。壽命。人所愛敬。恩愛集聚。人所愛敬。

是謂。比丘。有此四法。世間人民。之所愛敬。

復次。比丘。復有四法。世間人民。所不愛敬。

云何為四。比丘當知。少壯之年。若時老病。世人所不喜。若無病者。後便得病。世人所不喜。若有得壽命。後便命終。世人所不喜。恩愛得集。後復別離。是世人所不喜。

是謂。比丘。有此四法。與世迴轉。諸天世人。乃至轉輪聖王。諸佛世尊。共有此法。

是為。比丘。世間有此四法。與世迴轉。

若不覺。此四法時。便流轉生死。周旋五道。

云何為四。聖賢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賢聖解脫。

是為。比丘。有此四法。而不覺知者。則受上四法。

我今及汝等。以覺知此。賢聖四法。斷生死根。不復受有。如今如來。形體衰老。當受此。衰耗之報。

是故。諸比丘。當求此。永寂涅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恩愛別離。常念無常之變。

如是。比丘。當作是念。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王波斯匿。即勅臣佐。嚴寶羽之車。欲出舍衛城。觀地講堂。

當於爾時。波斯匿王母命過。年極衰老。垂向百歲。王甚尊敬。念未曾離目。

是時。波斯匿王。邊有大臣。名不奢蜜。高才蓋世。世人尊重。

時大臣。便作是念。

此波斯匿王母。年向百歲。今日命終。設當聞者。王甚愁憂。不能飲食。而得重病。我今當設方便。使王不愁憂。亦使不病。

是時大臣。即嚴駕。五百白象。亦嚴駕。五百疋馬。復嚴五百步兵。復嚴駕。五百妓女。復嚴駕。五百老母。復嚴駕。五百婆羅門。復有五百沙門。復嚴駕。五百衣裳。復嚴駕。五百珍寶。與亡者。作好大棺。彩畫極令使妙。懸繒幡蓋。作倡妓樂。不可稱計。出舍衛城。

是時波斯匿王。還來入城。是時王波斯匿。有少事。

是時。王遙見亡者。問左右曰。

此是何人。供養乃至於斯。

時不奢蜜曰。

此舍衛城中。有長者母無常。是彼之具。

時王復告曰。

此諸象馬車。乘復用為。

大臣報曰。

此五百老母者。用奉上閻羅王。持用贖命。

時王便笑。而作是說。

此是愚人之法。命也難保。有何可剋。如有人墮。摩竭魚口。欲求出者。實復難得。此亦如是。墮閻羅王邊。欲求出。實難可得。

此五百妓女。亦用贖命。

王報曰。

此亦難得。

時大臣曰。

若此妓女。不可得者。當用餘者贖之。

王曰。

此亦難得。

大臣曰。

若此不可得者。當用五百珍寶贖之。

王報曰。

此亦難得。

大臣曰。

此不可得者。用五百衣裳贖之。

王曰。

此亦難得。

臣曰。

若此衣裳。不可得者。當用此五百。梵志咒術。咒術取之。

王曰。

此亦難得。

大臣曰。

若此五百梵志。不可得者。復當持此沙門。高才說法。持用贖之。

王曰。

此不可得。

大臣曰。

若說法。不可得者。當集兵眾。共大戰鬪而取之。

時波斯匿王。大笑而曰。

此是愚人之法。以墮摩竭魚口。終不得出。

時王曰。

汝當知之。頗有生。而不死乎。

時大臣曰。

此實不可得也。

時大王報曰。

實不可得。諸佛亦作是說。夫生有死。命亦難得。

是時不奢蜜。跪白王曰。

是故。大王。甚莫愁憂。一切眾生。皆歸於死。

時王問曰。

我何故愁憂。

時臣白王。

王當知之。大王母者。今日已死。

是時波斯匿王。聞此語已。八九歎息。而語大臣曰。

善哉。如汝所言。乃能知善權方便。

是時王波斯匿。還入城。辦種種香華。供養亡母。供養亡母已。便還駕乘。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問曰。

大王。何故塵土坌身。

王白世尊。

天母命終。向送至城外。今來詣世尊所。問其所由。然天母在時。持戒精進。恒修善法。年向百歲。今日已命終。故來至世尊所耳。

若當我持象。贖命可得者。亦當用象贖之。

若當馬。贖命可得者。當用馬贖之。

若當車乘。贖命可得者。便當用車乘贖之。

若當金銀珍寶。贖命可得者。當用金銀。珍寶贖之。

若當以。奴婢僕從。城廓國界。贖命可得者。當以城廓國界。贖命。

若以加尸。國界人民。贖命可得者。當以加尸人民。贖之。莫令我天母命終。

世尊告曰。

是故。大王。甚莫愁憂。一切眾生。皆歸於死。一切變易之法。欲令不變易者。終不有此事。

大王當知。人身之法。猶如雪揣。要當歸壞。亦如土坏。同亦歸壞。不可久保。亦如野馬幻化。虛偽不真。亦如空拳。以誑小兒。

是故。大王。莫懷愁憂。恃怙此身。

大王當知。有此四大恐怖。來至此身。不可障護。亦不可以。言語咒術。藥草符書。所可除去。云何為四。

一者。名為老。壞敗少壯。使無顏色。二者。名病盡。壞敗無病。三者。名為死盡。壞敗命根。四者。有常之物。歸於無常。

是謂。大王。有此四法。不可障護。非力所能伏也。

大王當知。猶如四方。有四大山。從四方來。使壓眾生。非力所卻。

是故。大王。非牢固物。不可恃怙。

是故。大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王亦不久。當至生死之海。王亦當知。諸以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若復以非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是故。大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

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曰。

此法名何等。當云何奉行。

世尊告曰。

此法。名除愁憂之刺。

王白佛言。

實爾。世尊。

所以然者。我聞此法已。所有愁憂之刺。今日已除。

然。世尊。國界事猥。欲還所在。

世尊告曰。

宜知是時。

波斯匿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非獨在。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中。為尊。乃至世間人民中。獨尊。

今有四法本末。我躬自知之。而作證於。四部之眾。天上人中。云何為四。

一者。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我今知之。於四部之眾。天上人中。而作證。二者。一切諸行苦。三者。一切諸行無我。四者。涅槃休息。

我今知之。於四部之眾。於天上人中。而作證。

是謂。比丘。四法之本。是故於天上人中。而獨得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欲詣羅閱城夏坐。舍利弗。亦欲詣羅閱城夏坐。千二百五十弟子。皆欲詣羅閱城夏坐。然舍利弗。目揵連。夏坐竟。當取涅槃。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舍利弗。目揵連等。遊羅閱城。迦蘭陀竹園。

受夏坐已。爾時世尊。告舍利弗。

今千二百五十弟子。為汝等。在此夏坐。然舍利弗。目揵連比丘。當取滅度。

云何。舍利弗。堪任與諸比丘。說妙法乎。我今脊痛。欲小止息。

舍利弗對曰。

如是。世尊。

爾時世尊。躬襞僧迦利。右脇著地。脚脚相累。計意在明。

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

我初受戒時。以經半月。得四辯才。而作證。義理具足。我今當說之。分別其義。使汝等知。布現分別之。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

如是。

是時諸比丘。從舍利弗受教。

舍利弗告曰。

何等是四辯才。我得證者。所謂義辯。我由此得證。所謂法辯。我由此得證。所謂應辯。我由此得證。所謂自辯。

我今當廣分別其義。若當四部之眾。有狐疑者。我今現在。可問其義。

若復。諸賢。於四禪。有狐疑者。若復。諸賢。於四等心。有狐疑者。可問我。今當說之。

設復。諸賢。於四意斷。有狐疑者。可問我義。我今當說。

四神足。四意止。四諦。有狐疑者。便來問我義。我今當說之。

今不問者。後悔無益。我今唯有世尊。無所著。等正覺。所有深法。所行眾事。亦問我義。我當說之。後勿有悔。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到時。著衣持鉢。欲入羅閱城乞食。

是時。執杖梵志。遙見目連來。各各相詣謂曰。

此是沙門瞿曇弟子中。無有出此人上。我等盡共圍已。而取打殺。

是時彼梵志。便共圍捉。各以瓦石打殺。而便捨去。身體無處不遍。骨肉爛盡。酷痛苦惱。不可稱計。

是時大目揵連。而作是念。

此諸梵志。圍我取打。骨肉爛盡。捨我而去。我今身體。無處不痛。極患疼痛。又無氣力。可還至園。我今可以神足。還至精舍。

是時目連。即以神足。還至精舍。到舍利弗所。在一面坐。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語舍利弗言。

此執杖梵志。圍我取打。骨肉爛盡。身體疼痛。實不可堪。我今欲取般涅槃。故來辭汝。

時舍利弗言。

世尊弟子之中。神足第一。有大威力。何故不以神足。而避乎。

目連報言。

我本所造行。極為深重。要索受報。終不可避。非是空中。而受此報。然我今日。身極患疼痛。故來辭汝。取般涅槃。

舍利弗言。

諸有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多廣演其義。若彼人意中。欲住劫。過劫。乃至不滅度。何以不住。而滅度乎。

目連報言。

如是。舍利弗。如來言。

若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壽經劫者。亦可得耳。

但如來。住劫住者。我亦住耳。但今日世尊。不久當取般涅槃。眾生之類。壽命極短。又我不忍。見世尊。取般涅槃。然我身體。極為疼痛。欲取般涅槃。

爾時舍利弗。語目連言。

汝今小停。我當先取滅度。

是時目連。默然不對。

是時舍利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時舍利弗。白世尊言。

我今欲取滅度。唯願聽許。

是時世尊。默然不對。

時舍利弗。再三白世尊言。

我今正是時。欲取般涅槃。

是時世尊。告舍利弗。

汝今何故。不住一劫。乃過一劫。

舍利弗。白世尊言。

我躬從世尊聞。躬自承受。眾生之類。受命極短。極壽不過百歲。以眾生命短。故如來壽亦短。若當如來。住壽一劫者。我當亦住壽一劫。

世尊告曰。

如舍利弗言。以眾生命短。故如來壽亦短。然復此事。亦不可論。

所以然者。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佛名善念誓願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

當於爾時。人壽八萬歲。無有中夭者。彼善念誓願如來。當成佛時。即其日便化。作無量佛。立無量眾生。在三乘行。有在不退轉地住者。復立無量眾生。在四姓家。復立無量眾生。在四天王宮。艶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迦夷天。欲天。色天。無色天。亦於其日。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而今舍利弗言。

以眾生壽短故。如來壽命亦短。

云何。舍利弗。而作是說。

如來當住一劫。至一劫。我亦當住一劫。至一劫。

然復眾生。不能知如來。壽命長短。

舍利弗當知。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事。非小乘所能知。

云何為四。世不可思議。眾生不可思議。龍不可思議。佛土境界。不可思議。

是謂。舍利弗。有四不可思議。

舍利弗言。

如是。世尊。有四不可思議。世界。眾生。龍宮。佛土。實不可思議。

然長夜。恒有此念。

釋迦文佛。終不住一劫。

又復諸天。來至我所。而語我言。

釋迦文佛。不久在世。年向八十。然今世尊。不久當取涅槃。

我今不堪見世尊。取般涅槃。

又我躬從如來。聞此語。

諸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上足弟子。先取般涅槃。然後佛取般涅槃。又最後弟子。亦先取般涅槃。然後世尊。不久當取滅度。

唯願世尊。聽取滅度。

世尊告曰。

今正是時。

舍利弗。即住如來前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而入初禪。從初禪起。入二禪。從二禪起。復入三禪。從三禪起。復入四禪。從四禪起。復入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起。入滅盡定。

從滅盡定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起。入不用處。識處。空處。從空處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

時尊者舍利弗。從四禪起已。告諸比丘。

此名師子奮迅三昧。

是時諸比丘。歎未曾有。

甚奇甚特。尊者舍利弗。入三昧。速疾乃爾。

爾時舍利弗。即從坐起。頭面禮世尊足。便退而去。

當於爾時。眾多比丘。從舍利弗後。

時舍利弗。還顧語。

諸賢。各欲所至。

眾多比丘報曰。

我等欲得供養。尊者舍利。

舍利弗言。

止止。諸賢。此則為供養已。吾自有沙彌。足得供養我耳。汝等各還所在。思惟道化。善修梵行。盡於苦際。如來出世。甚難可遇。時時乃出。

猶優曇鉢華。時時乃出。如來亦復如是。億劫乃出。人身亦復難剋。有信成就。亦復難得。欲求出家。學如來法。亦復難得。一切諸行。欲使不滅盡。此亦難得。滅於愛欲。永盡無餘。滅盡涅槃。

今有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云何為四。

一切諸行無常。是謂初法本末。如來之所說。

一切諸行苦。是謂第二法本末。如來之所說。

一切諸行無我。是謂第三法本末。如來之所說。

涅槃為永寂。是謂第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

是謂。諸賢。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

爾時諸比丘。咸共墮淚。

今舍利弗滅度。何速乃爾。

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

止止。諸賢。慎莫愁憂。變易之法。欲使不變易者。此事不然。須彌山王。尚有無常之變。況復芥子之體。舍利弗比丘。而免此患乎。如來金剛之身。不久亦當。取般涅槃。何況我身。然汝等。各修其法行。得盡苦際。

是時尊者舍利弗。往詣精舍。到已。收攝衣鉢。出於竹園。往詣本生住處。

是時尊者舍利弗。漸漸乞食。至摩瘦國。爾時尊者舍利弗。遊於摩瘦。本生之處。身遇疾病。極為苦痛。

時唯有均頭沙彌。供養目下。除去不淨。供給清淨。

是時釋提桓因。知舍利弗。心中所念。譬如力士。屈申臂頃。從三十三天。沒不現。來至舍利弗精舍中。

至已。頭面禮足。復以兩手。摩舍利弗足。自稱姓名。而作是說。

我是天王帝釋。

舍利弗言。

快哉。天帝。受命無窮。

釋提桓因報言。

我今欲供養。尊者舍利。

時舍利弗報言。

止止。天帝。此則為供養已。諸天清淨。阿須輪。龍。鬼。及諸天之眾。我今自有沙彌。足堪使令。

時釋提桓因。再三白舍利弗言。

我今欲作福業。莫見違願。今欲供養尊者舍利。

是時舍利弗。默然不對。

時釋提桓因。躬自除糞。不辭謙苦。

是時尊者舍利弗。即以其夜。而般涅槃。是時此地。六變震動。有大音聲。雨諸天華。作倡伎樂。諸天側塞虛空。神妙諸天。亦散拘牟頭華。或以栴檀。雜碎之香。而散其上。

時舍利弗。已取滅度。諸天皆在空中。悲號啼哭。不能自勝。虛空之中。欲天。色天。無色天。悉共墮淚。亦如春月。細雨和暢。爾時。亦復如是。

今尊者舍利弗。取般涅槃。何其速哉。

是時釋提桓因。集一切眾香。而耶維尊者舍利弗身。種種供養已。而收舍利及衣鉢。而付均頭沙彌。

又告之曰。

此是汝師。舍利及衣鉢。往奉世尊。到已。以此因緣。具白世尊。若有所說者。便奉行之。

是時。均頭報言。

如是。拘翼。

是時。均頭沙彌。捉衣持鉢。及舍利。往至阿難所。白阿難曰。

我師已取滅度。今持舍利。衣鉢來。用上世尊。

時阿難見已。即墮淚。而作是語。

汝亦來共。至世尊所。以此因緣。共白世尊。若世尊有所說。我等常奉行之。

均頭報言。

如是。尊者。

是時阿難。將均頭沙彌。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

此均頭沙彌。來至我所。白我言。

我師已滅度。今持衣鉢來。奉上如來。

我今日。心意煩惱。志性迷惑。莫知東西。聞尊者舍利弗。取般涅槃。悵然傷心。

世尊告曰。

云何。阿難。舍利弗比丘。用戒身。般涅槃乎。

阿難對曰。

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

云何。

阿難。用定身。慧身。解脫所見身。而取滅度乎。

阿難。白佛言。

舍利弗比丘。不用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所見身。而取滅度。但舍利弗比丘。恒喜教化。說法無厭足。與諸比丘教誡。亦無厭足。我今憶此舍利弗。深恩過多。是以愁悒耳。

世尊告曰。

止止。阿難。莫懷愁憂。不常之物。欲使恒在者。此事不然。夫生有死。

云何。阿難。過去諸佛。盡非滅度乎。

譬如燈炷。油盡即滅。如從寶藏。定光。至今七佛。及弟子眾。盡非般涅槃乎。

如是辟支佛。審諦。高稱。遠聞。尼嗟優尼般嗟伽羅。優般伽羅。爾許辟支佛。盡非滅度乎。

賢劫之初。大國聖王。名曰善悅。摩訶提婆。如是轉輪聖王。今為所在。豈非盡非。般涅槃乎。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當有死。
不生不復滅。
此滅最第一。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八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