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第五誦
道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念處。
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念處。
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如是。比丘。於此四念處。修習滿足。精勤方便。正念正知。應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比丘。離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
離如實聖法者。則離聖道。
離聖道者。則離甘露法。
離甘露法者。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我說彼於苦。不得解脫。
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
不離聖如實者。則不離聖道。
不離聖道者。則不離甘露法。
不離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我說彼人。解脫眾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四念處集。四念處沒。諦聽善思。
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
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如是隨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隨集滅法觀受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隨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是名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當說修四念處。諦聽善思。
云何修四念處。
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憂悲。外身。內外身觀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
如是受。心。法。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
是名比丘。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過去未來。修四念處。亦如是說。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善法聚。不善法聚。
云何善法聚。所謂。四念處。是為正說。
所以者何。純一滿淨聚者。所謂。四念處。
云何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云何不善聚。不善聚者。所謂。五蓋。是為正說。
所以者何。純一逸滿。不善聚者。所謂。五蓋。
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如人執持。四種強弓。大力方便。射多羅樹影。疾過無閡。
如是如來。四種聲聞。增上方便。利根智慧。盡百年壽。於如來所。百年說法教授。唯除食息。𥙷寫。睡眠。中間常說。常聽。智慧明利。於如來所說。盡底受持。無諸障閡。於如來所。不加再問。
如來說法。無有終極。聽法盡壽。百歲命終。如來說法。猶不能盡。當知如來所說。無量無邊。名句味身。亦復無量。無有終極。所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謂身念處。受。心。法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切四念處經。皆以此總句。所謂。
是故。比丘。於四念處修習。起增上欲。精勤方便。正念正智。應當學。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不善聚。善聚。
何等為不善聚。謂三不善根。是名正說。
所以者何。純不善積聚者。謂三不善根。
云何為三。謂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
云何為善聚。謂四念處。
所以者何。純善滿具者。謂四念處。是名善說。
云何為四。謂身念處。受。心。法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三不善根。如是三惡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三想。欲想。恚想。害想。三覺。欲覺。恚覺。害覺。三界。欲界。恚界。害界。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如所說。
大丈夫。云何名大丈夫。非大丈夫。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比丘能問如來。大丈夫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彼身身觀念住已。心不離欲。不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非。為大丈夫。
所以者何。心不解脫故。若比丘。受。心。法法觀念住。心不離欲。不得解脫。盡諸有漏。我不說彼。為大丈夫。
所以者何。心不解脫故。
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心得離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
所以者何。心解脫故。
若受。心。法法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已。心離貪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
所以者何。心解脫故。
是名。比丘。大丈夫。及非大丈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於路中思惟。
我今先至。比丘尼寺。
即往比丘尼寺。
諸比丘尼。遙見尊者阿難來。疾敷床座。請令就座。
時諸比丘尼。禮尊者阿難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
我等諸比丘尼。修四念處繫心住。自知前後昇降。
尊者阿難。告諸比丘尼。
善哉善哉。姊妹。當如汝等所說而學。凡修習四念處。善繫心住者。應如是知。前後昇降。
時尊者阿難。為諸比丘尼。種種說法。種種說法已。從座起去。
爾時尊者阿難。於舍衛城中。乞食還。舉衣鉢。洗足已。詣世尊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比丘尼所說。具白世尊。
佛告阿難。
善哉善哉。應如是學四念處。善繫心住。知前後昇降。
所以者何。心於外求。然後制令求其心。散亂心。不解脫。皆如實知。
若比丘。於身身觀念住。於彼身身觀念住已。若身躭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取於淨相。起淨信心。憶念淨相已。其心則悅。悅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則猗息。身猗息已。則受身樂。受身樂已。其心則定。心定者。聖弟子當作是學。
我於此義。外散之心。攝令休息。不起覺想。及已觀想。無覺無觀。捨念樂住。樂住已。如實知。
受。心。法念。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取自心相。莫令外散。
所以者何。若彼比丘。愚癡。不辨。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後退減。自生障閡。
譬如厨士愚癡。不辨。不善巧。便調和眾味。奉養尊主。酸醎酢淡。不適其意。不能善取。尊主所嗜。酸醎酢淡。眾味之和。不能親侍。尊主左右。司其所須。聽其所欲。善取其心。而自用意。調和眾味。以奉尊主。若不適其意。尊主不悅。不悅故。不蒙爵賞。亦不愛念。
愚癡比丘。亦復如是。不辨。不善。於身身觀住。不能除斷上煩惱。不能攝取其心。亦復不得。內心寂靜。不得勝妙。正念正知。亦復不得。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本所未得。安隱涅槃。
是名比丘愚癡。不辨。不善。不能善攝。內心之相。而取外相。自生障閡。
若有比丘。黠慧才辯。善巧方便。取內心已。然後取於外相。彼於後時。終不退減。自生障閡。
譬如厨士。黠慧聰辯。善巧方便。供養尊主。能調眾味。酸醎酢淡。善取尊主。所嗜之相。而和眾味。以應其心。聽其尊主。所欲之味。數以奉之。尊主悅已。必得爵祿。愛念倍重。
如是黠慧厨士。善取尊主之心。比丘亦復如是。身身觀念住。斷上煩惱。善攝其心。內心寂止。正念正知。得四增心法。現法樂住。得所未得。安隱涅槃。
是名比丘。黠慧辯才。善巧方便。取內心相。攝持外相。終無退減。自生障閡。受。心。法觀。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過去世時。有一鳥。名曰羅婆。為鷹所捉。飛騰虛空。於空鳴喚言。
我不自覺。忽遭此難。我坐捨離父母境界。而遊他處。故遭此難。如何今日。為他所困。不得自在。
鷹語羅婆。
汝當何處。自有境界。而得自在。
羅婆答言。
我於田耕壠中。自有境界。足免諸難。是為我家。父母境界。
鷹於羅婆。起憍慢言。
放汝令去。還耕壠中。能得脫以不。
於是羅婆。得脫鷹爪。還到耕壠。大塊之下。安住止處。然後於塊上。欲與鷹鬪。
鷹則大怒。彼是小鳥。敢與我鬪。瞋恚極盛。駿飛直搏。於是羅婆。入於塊下。鷹鳥飛勢。臆衝堅塊。碎身即死。
時羅婆鳥。深伏塊下。仰說偈言。
鷹鳥用力來。
羅婆依自界。
乘瞋猛盛力。
致禍碎其身。
我具足通達。
依於自境界。
伏怨心隨喜。
自觀欣其力。
設汝有兇愚。
百千龍象力。
不如我智慧。
十六分之一。
觀我智殊勝。
摧滅於蒼鷹。
如是。比丘。如彼鷹鳥。愚癡。自捨所親。父母境界。遊於他處。致斯災患。
汝等比丘。亦應如是。於自境界。所行之處。應善守持。離他境界。應當學。
比丘。他處他境界者。謂五欲境界。眼見可意。受。念妙色。欲心染著。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可意。受。念妙觸。欲心染著。是名比丘。他處他境界。
比丘。自處父母境界者。謂四念處。
云何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是故。比丘。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而自遊行。遠離他處他境界。應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四念處。多修習。當得四果。四種福利。云何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於私伽陀聚落北。身恕林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過去世時。有緣幢伎師。肩上竪幢。語弟子言。
汝等於幢上。下向護我。我亦護汝。迭相護持。遊行嬉戲。多得財利。
時伎弟子。語伎師言。
不如所言。但當各各自愛護。遊行嬉戲。多得財利。身得無為。安隱而下。
伎師答言。
如汝所言。各自愛護。然其此義。亦如我說。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心自親近。修習隨護作證。是名自護護他。
云何護他自護。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
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大雪山中。寒氷嶮處。尚無猨猴。況復有人。
或復有山。猨猴所居。而無有人。
或復有山。人獸共居。
於猨猴行處。獵師以黐膠。塗其草上。有黠猨猴。遠避而去。愚癡猨猴。不能遠避。以手小觸。即膠其手。復以二手。欲解求脫。即膠二手。以足求解。復膠其足。以口嚙草。輒復膠口。五處同膠。聯捲臥地。獵師既至。即以杖貫。擔負而去。
比丘當知。愚癡猨猴。捨自境界。父母居處。遊他境界。致斯苦惱。
如是。比丘。愚癡凡夫。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眼見色已。則生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皆生染著。愚癡比丘。內根外境。被五縛已。隨魔所欲。
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於自所行。處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隨他處。他境界行。
云何比丘。自所行處。父母境界。謂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尊者阿難。白佛言。
世尊。此諸年少比丘。當云何教授。云何為其說法。
佛告阿難。
此諸年少比丘。當以四念處。教令修習。
云何為四。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智正念。寂定於心。乃至知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知法。
所以者何。若比丘。住學地者。未得進上。志求安隱涅槃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於法遠離。
若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諸重擔。盡諸有結。正知善解脫。當於彼時。亦修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受。心。法法觀念住。乃至於法得遠離。
時尊者阿難。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跋祇。人間遊行。到鞞舍離國。菴羅園中住。
爾時菴羅女。聞世尊。跋祇。人間遊行。至菴羅園中住。即自莊嚴乘車。出鞞舍離城。詣世尊所。恭敬供養。詣菴羅園門。下車步進。遙見世尊。與諸大眾。圍遶說法。
世尊遙見。菴羅女來。語諸比丘。
汝等比丘。勤攝心住。正念正智。今菴羅女來。是故誡汝。
云何為比丘。勤攝心住。
若比丘。已生惡不善法。當斷。生欲。方便。精進攝心。未生惡不善法。不令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習增滿。生欲。方便。精勤攝心。
是名比丘。勤攝心住。
云何名比丘正智。
若比丘。去來威儀。常隨正智。迴顧視瞻。屈伸俯仰。執持衣鉢。行住坐臥。眠覺語默。皆隨正智住。
是正智。
云何正念。
若比丘。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是名比丘正念。
是故汝等。勤攝其心。正智正念。今菴羅女來。是故誡汝。
時菴羅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
爾時世尊。為菴羅女。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爾時菴羅女。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
唯願世尊。與諸大眾。明日受我請中食。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菴羅女。知世尊。默然受請已。稽首禮足。還歸自家。設種種食。布置床座。
晨朝。遣使白佛。
時到。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詣菴羅女舍。就座而坐。
時菴羅女。手自供養。種種飲食。食訖。澡漱。洗鉢竟。
時菴羅女。持一小床。坐於佛前。聽佛說法。
爾時世尊。為菴羅女。說隨喜偈。
施者人愛念。
多眾所隨從。
名稱日增高。
遠近皆悉聞。
處眾常和雅。
離慳無所畏。
是故智慧施。
斷慳永無餘。
上生忉利天。
長夜受快樂。
盡壽常修德。
娛樂難陀園。
百種諸天樂。
五欲悅其心。
彼於此人間。
聞佛所說法。
為善逝弟子。
樂彼受化生。
爾時世尊。為菴羅女。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世間言美色。世間美色者。能令多人。集聚觀看者不。
諸比丘白佛。
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
若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又能種種。歌舞伎樂。復極令多眾。聚集看不。
比丘白佛。
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
若有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在於一處。作種種歌舞。伎樂戲笑。
復有大眾。雲集一處。若有士夫。不愚不癡。樂樂背苦。貪生畏死。
有人語言。
士夫。汝當持滿油鉢。於世間美色者所。及大眾中過。使一能殺人者。拔刀隨汝。若失一渧油者。輒當斬汝命。
云何。比丘。彼持油鉢士夫。能不念油鉢。不念殺人者。觀彼伎女。及大眾不。
比丘白佛。
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世尊。彼士夫。自見其後。有拔刀者。常作是念。
我若落油一渧。彼拔刀者。當截我頭。
唯一其心。繫念油鉢。於世間美色。及大眾中。徐步而過。不敢顧眄。
如是。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一切心法。住身念處者。則是我弟子。隨我教者。
云何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攝持一切心法。住身念處。
如是。比丘。身身觀念。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復如是。
是名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心法。住四念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專心正念。
護持油鉢。
自心隨護。
未曾至方。
甚難得過。
勝妙微細。
諸佛所說。
言教利劍。
當一其心。
專精護持。
非彼凡人。
放逸之事。
能入如是。
不放逸教。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欝低迦。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思惟。
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
如上廣說。乃至。
不受後有。
佛告欝低迦。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但於我所說法。不悅我心。彼所事業。亦不成就。雖隨我後。而不得利。反生障閡。
欝低迦白佛。
世尊所說。我則能令。世尊心悅。自業成就。不生障閡。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如上廣說。乃至。
不受後有。
如是第二。第三請。
爾時世尊。告欝低迦。
汝當先。淨其初業。然後修習梵行。
欝低迦白佛。
我今云何。淨其初業。修習梵行。
佛告欝低迦。
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
何等為四。內身身觀念住。專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亦如是廣說。
時欝低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時欝低迦。聞佛教授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思惟。
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
乃至。
不受後有。
如欝低迦所問。如是異比丘所問。亦如上說。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名婆醯迦。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善哉世尊。為我說法。
如前欝低迦。修多羅廣說。差別者。
如是。婆醯迦比丘。初業清淨。身身觀念住者。超越諸魔。受。心。法法觀念住者。超越諸魔。
時婆醯迦比丘。聞佛說法教誡已。歡喜隨喜。作禮而去。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不受後有。
第二經。亦如上說。差別者。
如是。比丘。超越生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那律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若有比丘。住於學地。未得上進。安隱涅槃。而方便求。是聖弟子。當云何於正法律。修習。多修習。得盡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阿那律。
若聖弟子。住於學地。未得上進。安隱涅槃。而方便求。彼於爾時。當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如是聖弟子。多修習已。得盡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尊者阿那律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時尊者優陀夷。尊者阿難陀。亦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尊者優陀夷。詣尊者阿難所。
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阿難。
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為諸比丘說聖戒。令不斷。不缺。不擇。不離。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歎。所不憎惡。
何故如來。應。等正覺所見。為諸比丘說聖戒。不斷。不缺。乃至智者所歎。所不憎惡。
尊者阿難。語優陀夷。
為修四念處故。
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
時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言。
頗有法。修習。多修習。得不退轉耶。
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
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行者。得不退轉。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論說已。各還本處。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
時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
頗有法。修習。多修習。令不淨眾生。而得清淨。轉增光澤耶。
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
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不淨眾生。而得清淨。轉增光澤。謂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
時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
頗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未度彼岸眾生。得度彼岸。
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
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未度彼岸眾生。得度彼岸。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
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
頗有法。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
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
有法。修習。多修習。而得阿羅漢。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所說一切法。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說。
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名賢聖出離。
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出離。如是正盡苦。究竟苦邊。得大果。得大福利。得甘露法。究竟甘露。甘露法作證。如上廣說。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淨眾生。令得清淨。已淨眾生。令增光澤。
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淨眾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說。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為汝說。修四念處。何等為修四念處。
若比丘。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于世。演說正法。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顯示。
若族姓子。族姓女。從佛聞法。得淨信心。如是修學。見在家和合。欲樂之過。煩惱結縛。樂居空閑。出家學道。不樂在家。處於非家。欲一向清淨。盡其形壽。純一滿淨。鮮白梵行。
我當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
作是思惟已。即便放捨。錢財親屬。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正其身行。護口四過。正命清淨。習賢聖戒。守諸根門。護心正念。眼見色時。不取形相。若於眼根。住不律儀。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常漏於心。而今於眼。起正律儀。耳鼻舌身意。起正律儀。亦復如是。
彼以賢聖。戒律成就。善攝根門。來往周旋。顧視屈伸。坐臥眠覺語默。住智正智。彼成就如此聖戒。守護根門。正智正念。寂靜遠離。空處樹下。閑房獨坐。正身正念。繫心安住。斷世貪憂。離貪欲。淨除貪欲。斷世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離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淨除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斷除五蓋惱心。慧力羸。諸障閡分。不趣涅槃者。
是故。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
是名。比丘。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修四念處。
如上廣說。差別者。乃至。
如是出家已。住於靜處。攝受波羅提木叉律儀。行處具足。於細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學戒。離殺。斷殺。不樂殺生。
乃至一切業跡。如前說。
衣鉢隨身。如鳥兩翼。如是學戒成就。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住摩竭提。那羅聚落。疾病涅槃。純陀沙彌。瞻視供養。
爾時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
時純陀沙彌。供養尊者舍利弗已。取餘舍利。擔持衣鉢。到王舍城。舉衣鉢。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
禮尊者阿難足已。卻住一面。白尊者阿難。
尊者當知。我和上。尊者舍利弗。已涅槃。我持舍利。及衣鉢來。
於是尊者阿難。聞純陀沙彌語已。往詣佛所。白佛言。
世尊。我今舉體離解。四方易韻。持辯閉塞。
純陀沙彌。來語我言。
和上舍利弗。已涅槃。持餘舍利。及衣鉢來。
佛言。
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
阿難。白佛言。
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
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
阿難白佛。
不也。世尊。雖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槃。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常行遠離。精勤方便。攝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別智慧。大智慧。廣智慧。甚深智慧。無等智慧。智寶成就。能示。能教。能照。能喜。善能讚歎。為眾說法。
是故。世尊。我為法故。為受法者故。愁憂苦惱。
佛告阿難。
汝莫愁憂苦惱。
所以者何。若坐。若起。若作。有為敗壞之法。何得不壞。欲令不壞者。無有是處。
我先已說。一切所愛。念種種諸物。適意之事。一切皆是。乖離之法。不可常保。
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寶山。大巖先崩。
如是。如來大眾眷屬。其大聲聞。先般涅槃。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於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我則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說故。
汝今。阿難。如我先說。所可愛念。種種適意之事。皆是別離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
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
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阿難白佛。
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異洲。不異依。
佛告阿難。
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
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洲依。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偷羅國。跋陀羅河側。傘蓋菴羅樹林中。
尊者舍利弗。目揵連涅槃未久。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
爾時世尊。觀察眾會已。告諸比丘。
我觀大眾。見已虛空。以舍利弗。大目揵連。般涅槃故。我聲聞。唯此二人。善能說法。教誡。教授。辯說滿足。
有二種財。錢財。及法財。
錢財者。從世人求。
法財者。從舍利弗。大目揵連求。
如來已離。施財。及法財。
汝等莫以。舍利弗。目揵連。涅槃故。愁憂苦惱。
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亦如寶山。大巖先崩。
如是。如來大眾之中。舍利弗。目揵連。二大聲聞。先般涅槃。
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憂苦惱。何有生法。起法。作法。為法。壞敗之法。而不磨滅。欲令不壞。無有是處。
我先已說。一切可愛之物。皆歸離散。我今不久。亦當過去。
是故。汝等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第五誦
道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念處。
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念處。
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如是。比丘。於此四念處。修習滿足。精勤方便。正念正知。應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比丘。離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
離如實聖法者。則離聖道。
離聖道者。則離甘露法。
離甘露法者。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我說彼於苦。不得解脫。
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
不離聖如實者。則不離聖道。
不離聖道者。則不離甘露法。
不離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我說彼人。解脫眾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四念處集。四念處沒。諦聽善思。
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
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如是隨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隨集滅法觀受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隨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是名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當說修四念處。諦聽善思。
云何修四念處。
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憂悲。外身。內外身觀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
如是受。心。法。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
是名比丘。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過去未來。修四念處。亦如是說。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善法聚。不善法聚。
云何善法聚。所謂。四念處。是為正說。
所以者何。純一滿淨聚者。所謂。四念處。
云何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云何不善聚。不善聚者。所謂。五蓋。是為正說。
所以者何。純一逸滿。不善聚者。所謂。五蓋。
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如人執持。四種強弓。大力方便。射多羅樹影。疾過無閡。
如是如來。四種聲聞。增上方便。利根智慧。盡百年壽。於如來所。百年說法教授。唯除食息。𥙷寫。睡眠。中間常說。常聽。智慧明利。於如來所說。盡底受持。無諸障閡。於如來所。不加再問。
如來說法。無有終極。聽法盡壽。百歲命終。如來說法。猶不能盡。當知如來所說。無量無邊。名句味身。亦復無量。無有終極。所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謂身念處。受。心。法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切四念處經。皆以此總句。所謂。
是故。比丘。於四念處修習。起增上欲。精勤方便。正念正智。應當學。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不善聚。善聚。
何等為不善聚。謂三不善根。是名正說。
所以者何。純不善積聚者。謂三不善根。
云何為三。謂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
云何為善聚。謂四念處。
所以者何。純善滿具者。謂四念處。是名善說。
云何為四。謂身念處。受。心。法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三不善根。如是三惡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三想。欲想。恚想。害想。三覺。欲覺。恚覺。害覺。三界。欲界。恚界。害界。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如所說。
大丈夫。云何名大丈夫。非大丈夫。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比丘能問如來。大丈夫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彼身身觀念住已。心不離欲。不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非。為大丈夫。
所以者何。心不解脫故。若比丘。受。心。法法觀念住。心不離欲。不得解脫。盡諸有漏。我不說彼。為大丈夫。
所以者何。心不解脫故。
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心得離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
所以者何。心解脫故。
若受。心。法法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已。心離貪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
所以者何。心解脫故。
是名。比丘。大丈夫。及非大丈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於路中思惟。
我今先至。比丘尼寺。
即往比丘尼寺。
諸比丘尼。遙見尊者阿難來。疾敷床座。請令就座。
時諸比丘尼。禮尊者阿難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
我等諸比丘尼。修四念處繫心住。自知前後昇降。
尊者阿難。告諸比丘尼。
善哉善哉。姊妹。當如汝等所說而學。凡修習四念處。善繫心住者。應如是知。前後昇降。
時尊者阿難。為諸比丘尼。種種說法。種種說法已。從座起去。
爾時尊者阿難。於舍衛城中。乞食還。舉衣鉢。洗足已。詣世尊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比丘尼所說。具白世尊。
佛告阿難。
善哉善哉。應如是學四念處。善繫心住。知前後昇降。
所以者何。心於外求。然後制令求其心。散亂心。不解脫。皆如實知。
若比丘。於身身觀念住。於彼身身觀念住已。若身躭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取於淨相。起淨信心。憶念淨相已。其心則悅。悅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則猗息。身猗息已。則受身樂。受身樂已。其心則定。心定者。聖弟子當作是學。
我於此義。外散之心。攝令休息。不起覺想。及已觀想。無覺無觀。捨念樂住。樂住已。如實知。
受。心。法念。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取自心相。莫令外散。
所以者何。若彼比丘。愚癡。不辨。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後退減。自生障閡。
譬如厨士愚癡。不辨。不善巧。便調和眾味。奉養尊主。酸醎酢淡。不適其意。不能善取。尊主所嗜。酸醎酢淡。眾味之和。不能親侍。尊主左右。司其所須。聽其所欲。善取其心。而自用意。調和眾味。以奉尊主。若不適其意。尊主不悅。不悅故。不蒙爵賞。亦不愛念。
愚癡比丘。亦復如是。不辨。不善。於身身觀住。不能除斷上煩惱。不能攝取其心。亦復不得。內心寂靜。不得勝妙。正念正知。亦復不得。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本所未得。安隱涅槃。
是名比丘愚癡。不辨。不善。不能善攝。內心之相。而取外相。自生障閡。
若有比丘。黠慧才辯。善巧方便。取內心已。然後取於外相。彼於後時。終不退減。自生障閡。
譬如厨士。黠慧聰辯。善巧方便。供養尊主。能調眾味。酸醎酢淡。善取尊主。所嗜之相。而和眾味。以應其心。聽其尊主。所欲之味。數以奉之。尊主悅已。必得爵祿。愛念倍重。
如是黠慧厨士。善取尊主之心。比丘亦復如是。身身觀念住。斷上煩惱。善攝其心。內心寂止。正念正知。得四增心法。現法樂住。得所未得。安隱涅槃。
是名比丘。黠慧辯才。善巧方便。取內心相。攝持外相。終無退減。自生障閡。受。心。法觀。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過去世時。有一鳥。名曰羅婆。為鷹所捉。飛騰虛空。於空鳴喚言。
我不自覺。忽遭此難。我坐捨離父母境界。而遊他處。故遭此難。如何今日。為他所困。不得自在。
鷹語羅婆。
汝當何處。自有境界。而得自在。
羅婆答言。
我於田耕壠中。自有境界。足免諸難。是為我家。父母境界。
鷹於羅婆。起憍慢言。
放汝令去。還耕壠中。能得脫以不。
於是羅婆。得脫鷹爪。還到耕壠。大塊之下。安住止處。然後於塊上。欲與鷹鬪。
鷹則大怒。彼是小鳥。敢與我鬪。瞋恚極盛。駿飛直搏。於是羅婆。入於塊下。鷹鳥飛勢。臆衝堅塊。碎身即死。
時羅婆鳥。深伏塊下。仰說偈言。
鷹鳥用力來。
羅婆依自界。
乘瞋猛盛力。
致禍碎其身。
我具足通達。
依於自境界。
伏怨心隨喜。
自觀欣其力。
設汝有兇愚。
百千龍象力。
不如我智慧。
十六分之一。
觀我智殊勝。
摧滅於蒼鷹。
如是。比丘。如彼鷹鳥。愚癡。自捨所親。父母境界。遊於他處。致斯災患。
汝等比丘。亦應如是。於自境界。所行之處。應善守持。離他境界。應當學。
比丘。他處他境界者。謂五欲境界。眼見可意。受。念妙色。欲心染著。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可意。受。念妙觸。欲心染著。是名比丘。他處他境界。
比丘。自處父母境界者。謂四念處。
云何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是故。比丘。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而自遊行。遠離他處他境界。應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四念處。多修習。當得四果。四種福利。云何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於私伽陀聚落北。身恕林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過去世時。有緣幢伎師。肩上竪幢。語弟子言。
汝等於幢上。下向護我。我亦護汝。迭相護持。遊行嬉戲。多得財利。
時伎弟子。語伎師言。
不如所言。但當各各自愛護。遊行嬉戲。多得財利。身得無為。安隱而下。
伎師答言。
如汝所言。各自愛護。然其此義。亦如我說。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心自親近。修習隨護作證。是名自護護他。
云何護他自護。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
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大雪山中。寒氷嶮處。尚無猨猴。況復有人。
或復有山。猨猴所居。而無有人。
或復有山。人獸共居。
於猨猴行處。獵師以黐膠。塗其草上。有黠猨猴。遠避而去。愚癡猨猴。不能遠避。以手小觸。即膠其手。復以二手。欲解求脫。即膠二手。以足求解。復膠其足。以口嚙草。輒復膠口。五處同膠。聯捲臥地。獵師既至。即以杖貫。擔負而去。
比丘當知。愚癡猨猴。捨自境界。父母居處。遊他境界。致斯苦惱。
如是。比丘。愚癡凡夫。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眼見色已。則生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皆生染著。愚癡比丘。內根外境。被五縛已。隨魔所欲。
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於自所行。處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隨他處。他境界行。
云何比丘。自所行處。父母境界。謂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尊者阿難。白佛言。
世尊。此諸年少比丘。當云何教授。云何為其說法。
佛告阿難。
此諸年少比丘。當以四念處。教令修習。
云何為四。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智正念。寂定於心。乃至知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知法。
所以者何。若比丘。住學地者。未得進上。志求安隱涅槃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於法遠離。
若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諸重擔。盡諸有結。正知善解脫。當於彼時。亦修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受。心。法法觀念住。乃至於法得遠離。
時尊者阿難。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跋祇。人間遊行。到鞞舍離國。菴羅園中住。
爾時菴羅女。聞世尊。跋祇。人間遊行。至菴羅園中住。即自莊嚴乘車。出鞞舍離城。詣世尊所。恭敬供養。詣菴羅園門。下車步進。遙見世尊。與諸大眾。圍遶說法。
世尊遙見。菴羅女來。語諸比丘。
汝等比丘。勤攝心住。正念正智。今菴羅女來。是故誡汝。
云何為比丘。勤攝心住。
若比丘。已生惡不善法。當斷。生欲。方便。精進攝心。未生惡不善法。不令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習增滿。生欲。方便。精勤攝心。
是名比丘。勤攝心住。
云何名比丘正智。
若比丘。去來威儀。常隨正智。迴顧視瞻。屈伸俯仰。執持衣鉢。行住坐臥。眠覺語默。皆隨正智住。
是正智。
云何正念。
若比丘。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是名比丘正念。
是故汝等。勤攝其心。正智正念。今菴羅女來。是故誡汝。
時菴羅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
爾時世尊。為菴羅女。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爾時菴羅女。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
唯願世尊。與諸大眾。明日受我請中食。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菴羅女。知世尊。默然受請已。稽首禮足。還歸自家。設種種食。布置床座。
晨朝。遣使白佛。
時到。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詣菴羅女舍。就座而坐。
時菴羅女。手自供養。種種飲食。食訖。澡漱。洗鉢竟。
時菴羅女。持一小床。坐於佛前。聽佛說法。
爾時世尊。為菴羅女。說隨喜偈。
施者人愛念。
多眾所隨從。
名稱日增高。
遠近皆悉聞。
處眾常和雅。
離慳無所畏。
是故智慧施。
斷慳永無餘。
上生忉利天。
長夜受快樂。
盡壽常修德。
娛樂難陀園。
百種諸天樂。
五欲悅其心。
彼於此人間。
聞佛所說法。
為善逝弟子。
樂彼受化生。
爾時世尊。為菴羅女。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世間言美色。世間美色者。能令多人。集聚觀看者不。
諸比丘白佛。
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
若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又能種種。歌舞伎樂。復極令多眾。聚集看不。
比丘白佛。
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
若有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在於一處。作種種歌舞。伎樂戲笑。
復有大眾。雲集一處。若有士夫。不愚不癡。樂樂背苦。貪生畏死。
有人語言。
士夫。汝當持滿油鉢。於世間美色者所。及大眾中過。使一能殺人者。拔刀隨汝。若失一渧油者。輒當斬汝命。
云何。比丘。彼持油鉢士夫。能不念油鉢。不念殺人者。觀彼伎女。及大眾不。
比丘白佛。
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世尊。彼士夫。自見其後。有拔刀者。常作是念。
我若落油一渧。彼拔刀者。當截我頭。
唯一其心。繫念油鉢。於世間美色。及大眾中。徐步而過。不敢顧眄。
如是。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一切心法。住身念處者。則是我弟子。隨我教者。
云何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攝持一切心法。住身念處。
如是。比丘。身身觀念。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復如是。
是名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心法。住四念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專心正念。
護持油鉢。
自心隨護。
未曾至方。
甚難得過。
勝妙微細。
諸佛所說。
言教利劍。
當一其心。
專精護持。
非彼凡人。
放逸之事。
能入如是。
不放逸教。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欝低迦。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思惟。
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
如上廣說。乃至。
不受後有。
佛告欝低迦。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但於我所說法。不悅我心。彼所事業。亦不成就。雖隨我後。而不得利。反生障閡。
欝低迦白佛。
世尊所說。我則能令。世尊心悅。自業成就。不生障閡。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如上廣說。乃至。
不受後有。
如是第二。第三請。
爾時世尊。告欝低迦。
汝當先。淨其初業。然後修習梵行。
欝低迦白佛。
我今云何。淨其初業。修習梵行。
佛告欝低迦。
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
何等為四。內身身觀念住。專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亦如是廣說。
時欝低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時欝低迦。聞佛教授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思惟。
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
乃至。
不受後有。
如欝低迦所問。如是異比丘所問。亦如上說。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名婆醯迦。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善哉世尊。為我說法。
如前欝低迦。修多羅廣說。差別者。
如是。婆醯迦比丘。初業清淨。身身觀念住者。超越諸魔。受。心。法法觀念住者。超越諸魔。
時婆醯迦比丘。聞佛說法教誡已。歡喜隨喜。作禮而去。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不受後有。
第二經。亦如上說。差別者。
如是。比丘。超越生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那律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若有比丘。住於學地。未得上進。安隱涅槃。而方便求。是聖弟子。當云何於正法律。修習。多修習。得盡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阿那律。
若聖弟子。住於學地。未得上進。安隱涅槃。而方便求。彼於爾時。當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如是聖弟子。多修習已。得盡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尊者阿那律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時尊者優陀夷。尊者阿難陀。亦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尊者優陀夷。詣尊者阿難所。
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阿難。
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為諸比丘說聖戒。令不斷。不缺。不擇。不離。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歎。所不憎惡。
何故如來。應。等正覺所見。為諸比丘說聖戒。不斷。不缺。乃至智者所歎。所不憎惡。
尊者阿難。語優陀夷。
為修四念處故。
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
時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言。
頗有法。修習。多修習。得不退轉耶。
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
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行者。得不退轉。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論說已。各還本處。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
時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
頗有法。修習。多修習。令不淨眾生。而得清淨。轉增光澤耶。
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
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不淨眾生。而得清淨。轉增光澤。謂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
時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
頗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未度彼岸眾生。得度彼岸。
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
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未度彼岸眾生。得度彼岸。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
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
頗有法。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
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
有法。修習。多修習。而得阿羅漢。謂四念處。
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所說一切法。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說。
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名賢聖出離。
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出離。如是正盡苦。究竟苦邊。得大果。得大福利。得甘露法。究竟甘露。甘露法作證。如上廣說。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淨眾生。令得清淨。已淨眾生。令增光澤。
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淨眾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說。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為汝說。修四念處。何等為修四念處。
若比丘。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于世。演說正法。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顯示。
若族姓子。族姓女。從佛聞法。得淨信心。如是修學。見在家和合。欲樂之過。煩惱結縛。樂居空閑。出家學道。不樂在家。處於非家。欲一向清淨。盡其形壽。純一滿淨。鮮白梵行。
我當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
作是思惟已。即便放捨。錢財親屬。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正其身行。護口四過。正命清淨。習賢聖戒。守諸根門。護心正念。眼見色時。不取形相。若於眼根。住不律儀。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常漏於心。而今於眼。起正律儀。耳鼻舌身意。起正律儀。亦復如是。
彼以賢聖。戒律成就。善攝根門。來往周旋。顧視屈伸。坐臥眠覺語默。住智正智。彼成就如此聖戒。守護根門。正智正念。寂靜遠離。空處樹下。閑房獨坐。正身正念。繫心安住。斷世貪憂。離貪欲。淨除貪欲。斷世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離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淨除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斷除五蓋惱心。慧力羸。諸障閡分。不趣涅槃者。
是故。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
是名。比丘。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修四念處。
如上廣說。差別者。乃至。
如是出家已。住於靜處。攝受波羅提木叉律儀。行處具足。於細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學戒。離殺。斷殺。不樂殺生。
乃至一切業跡。如前說。
衣鉢隨身。如鳥兩翼。如是學戒成就。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住摩竭提。那羅聚落。疾病涅槃。純陀沙彌。瞻視供養。
爾時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
時純陀沙彌。供養尊者舍利弗已。取餘舍利。擔持衣鉢。到王舍城。舉衣鉢。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
禮尊者阿難足已。卻住一面。白尊者阿難。
尊者當知。我和上。尊者舍利弗。已涅槃。我持舍利。及衣鉢來。
於是尊者阿難。聞純陀沙彌語已。往詣佛所。白佛言。
世尊。我今舉體離解。四方易韻。持辯閉塞。
純陀沙彌。來語我言。
和上舍利弗。已涅槃。持餘舍利。及衣鉢來。
佛言。
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
阿難。白佛言。
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
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
阿難白佛。
不也。世尊。雖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槃。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常行遠離。精勤方便。攝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別智慧。大智慧。廣智慧。甚深智慧。無等智慧。智寶成就。能示。能教。能照。能喜。善能讚歎。為眾說法。
是故。世尊。我為法故。為受法者故。愁憂苦惱。
佛告阿難。
汝莫愁憂苦惱。
所以者何。若坐。若起。若作。有為敗壞之法。何得不壞。欲令不壞者。無有是處。
我先已說。一切所愛。念種種諸物。適意之事。一切皆是。乖離之法。不可常保。
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寶山。大巖先崩。
如是。如來大眾眷屬。其大聲聞。先般涅槃。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於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我則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說故。
汝今。阿難。如我先說。所可愛念。種種適意之事。皆是別離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
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
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阿難白佛。
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異洲。不異依。
佛告阿難。
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
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洲依。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偷羅國。跋陀羅河側。傘蓋菴羅樹林中。
尊者舍利弗。目揵連涅槃未久。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
爾時世尊。觀察眾會已。告諸比丘。
我觀大眾。見已虛空。以舍利弗。大目揵連。般涅槃故。我聲聞。唯此二人。善能說法。教誡。教授。辯說滿足。
有二種財。錢財。及法財。
錢財者。從世人求。
法財者。從舍利弗。大目揵連求。
如來已離。施財。及法財。
汝等莫以。舍利弗。目揵連。涅槃故。愁憂苦惱。
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亦如寶山。大巖先崩。
如是。如來大眾之中。舍利弗。目揵連。二大聲聞。先般涅槃。
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憂苦惱。何有生法。起法。作法。為法。壞敗之法。而不磨滅。欲令不壞。無有是處。
我先已說。一切可愛之物。皆歸離散。我今不久。亦當過去。
是故。汝等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