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二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第六之十一

爾時天子。念其天宮。還於天上。是時邪見外道。諸婆羅門。言此諸地。某天某天。之所攝受。或作諸論。或作讚歎。如是。林中所住。邪見外道。諸婆羅門。見之敬重。頭面頂禮。但觀其相。而生敬信。不如實知。是第二天。

復生分別。見此天子。處處遊行。身如火聚。謂閻浮提人。身入火中。以是因緣。生於善道。受諸天身。外道邪見。諸婆羅門。即作邪論。或自立宗。或自說因。自說譬喻。或作讚歎。既自邪見。復為他說。令他受行。以火燒身。望生天上。如是不能。如實見知。說邪因果。非實果報。身壞命終。墮於地獄。

復次。邪見外道。諸婆羅門。住林中者。生於邪見。覩此天子。從天來下。向閻浮提。以遠見故。見不明了。遙見天子。從於莊嚴。山峯來下。至閻浮提。後還天上。林中所住。諸婆羅門。見是事已。自生分別。謂閻浮提人。投赴高巖。以是因緣。生於善道。受諸天身。

是故邪見。諸婆羅門。自墜高巖。欲求生天。復以此法。為他人說。造作邪論。或作讚歎。說此邪法。以為業果。以其邪見。妄說因果。身壞命終。墮於惡道。地獄之中。是名邪見。

時林中住。邪見外道。諸婆羅門。見此天子。從天來下。向閻浮提。去之遙遠。不見正色。但見大光。猶如火色。妄生分別。便謂閻浮提人。供養火故。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受諸天身。

何以故。火是一切。諸天之口。是故供養火者。得生天上。

作如是等。妄生分別。不如實見。造作邪論。或自立宗。或自說因。自說譬喻。自作邪見。復教他人。令入邪見。如是邪見。諸婆羅門。自無利益。令他衰惱。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

復有邪見外道。諸婆羅門。住在林中。見此天子。妄生分別。遙見天子。不飲不食。

時婆羅門。作如是念。

閻浮提人。不飲不食。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受諸天身。我今亦當。不飲不食。

復教他人。令學其法。造作邪論。或作讚歎。說此邪法。以為業果。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如是外道。不如實知。開惡道門。

若此天子。或住少時。或須臾頃。於閻浮提。過於百歲。

外道邪見。諸婆羅門。便作是說。

如是天子。常住不動。不破不壞。造作世界。能壞世間。

外道見之。便作邪論。或作讚歎。說於邪因。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如是無量。不如實見。造作邪論。不如實見。自心欺誑。不如實見。

如是比丘。觀諸眾生。為心誑惑。以偈頌曰。

心為惡蛇。
愛毒周遍。
螫人五體。
虛生大悔。

愛河廣大。
五根津濟。
此岸恐怖。
彼岸安隱。

見之妄解。
不如實知。
是邪見人。
墮於地獄。

是邪見人。
非因見因。
墮於地獄。
顛倒見故。

愚癡之人。
迷於因果。
有獄所縛。
受諸苦惱。

業之果報。
則有生死。
若如實見。
則到彼岸。

愚人求欲。
為欲所惑。
墮於地獄。
如蛾投火。

人中持戒。
奉修正見。
而得生天。
非由苦行。

此諸外道。
行邪見行。
恃智邪慢。
誑惑他人。

入於愚癡。
黑暗大海。
世間受苦。
以邪見故。

非以苦身。
而得解脫。
智者所說。
調伏其心。

燒煩惱山。
則得解脫。
修行正見。
滅諸煩惱。

見於實諦。
則得解脫。
一切外道。
惑諸世間。

無有寂滅。
不妄語處。
世間外道。
虛誑甚多。

百劫求之。
無有少實。
出世之法。
皆是真實。

世間言說。
繫縛如毒。
愛心造福。
得無常樂。

出世之法。
則得常樂。
不淨眾惡。
因緣和合。

空有言說。
而無誠實。
如是妄說。
虛誑之人。

墮於黑闇。
可怖畏處。

如是比丘。實諦見之。說如是偈。云何眾生。得真實知。得真實見。不起邪見。邪見之論。自無實見。令他邪見。以邪見論。或自受行。或為他說。自墮地獄。亦令他人。墮於地獄。

時諸天眾。觀察一切。閻浮提已。乘諸天鳥。還歸三十三天。至於天宮。向餘天眾。如前所說。

復於園林。遊戲受樂。妓樂自娛。種種功德。皆悉具足。一切眾寶。莊嚴之處。遊戲受樂。乃至可愛。善業壞盡。從天命終。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

若生人中。常受安樂。無有病惱。離諸衰亂。豐樂國土。而於中生。受丈夫身。諸根具足。或為國王。或為大臣。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

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第二十七地。名智慧行。眾生何業。而生彼天。

彼以聞慧。見有眾生。大心持戒。修行善業。如實見於。業之果報。心有信樂。常行善業。捨於不善。其心質直。遠離惡友。乃至不與。同路而行。不共言論。不與同住。如是善業。悉遍修習。如煉真金。於現在世。為一切人。之所愛敬。以修善故。

若有比丘。常修讀誦。修多羅。毘尼。阿毘曇。如是比丘。精勤修習。若晝若夜。心不懈息。若夜闇冥。廢其讀習。若有眾生。敬重佛法。及此比丘。施僧燈明。敬重法故。敬信三寶。復行布施。令得增長。讀習之善。若盛熱時。以扇布施。令無闇冥。亦無熱惱。聞諸比丘。談論聖法。心甚喜悅。二種功德。因緣力故。是善業人。自利利人。身壞命終。生於善道。三十三天。慧行之地。

生彼天已。以善業故。其身光明。勝於日光。滿足十倍。一切天眾。之所供養。無量百千。天女圍遶。供養恭敬。皆是天子。先所親友。和悅含笑。種種莊嚴。

其身勝妙。色相威德。皆悉莊嚴。離於妬嫉。互相愛敬。不離須臾。皆生歡喜。親近天子。手執蓮花。或執金花。或有銀華。毘琉璃花。頗梨迦花。或雜寶花。若金蓮花。白銀為莖。赤寶為鬚。毘琉璃花。真金為莖。青寶蓮花。白銀為莖。硨磲蓮花。青寶珠玉。以為其莖。赤蓮花寶。金剛為鬚。

如是天女。至天子所。以所持花。散天子上。猶如盛夏。降澍洪雨。諸天女等。以諸寶花。散於初生。天子之上。亦復如是。

爾時天子。見諸天女。心生歡喜。欲心即動。惡欲心發。從其座起。得未曾有。詣諸天女。踊躍歡喜。皆共和合。娛樂受樂。歌舞戲笑。遊戲娛樂。令此天子。欲心增長。

如是天女。周匝圍遶。遊於園林。天諸園林。眾寶光明。一切諸欲。皆悉具足。於此樹下。遊戲受樂。種種眾鳥。歌眾妙音。與天女音。不可分別。莊嚴欲具。花果充足。種種流泉。蓮花河池。有百千種。圍遶園林。

如是天子。與諸天女。遊戲娛樂。受無量樂。以善業故。

是時天子。復與天女。更詣異林。伎樂自娛。隨念具足。受天之樂。聖人所愛。持戒之果。成就果報。

如是天子。天女圍遶。復往詣於。摩尼支羅。遊戲之林。先舊諸天。見此天子。皆出往迎。心生歡喜。猶如見於。親族兄弟。安慰問訊。共入林中。五樂音聲。受天之樂。

如是天子。受種種樂。復於摩尼支羅林中。無量歡喜。目視眾色。心生喜樂。其地園林。皆以七寶。而為莊嚴。金色寶衣。莊嚴林樹。如是種種。寶樹莊嚴。

其地柔軟。無量飲食。從河而流。目視如是。一切眾色。眼甚愛悅。如是初生天子。與諸天眾。娛樂受樂。

天子復詣。毘琉璃地。共天女眾。次第見於。摩尼寶衣。從樹而生。其色明淨。甚可愛樂。微風吹動。隨風上下。無量色蜂。以為莊嚴。光色如燈。諸天見之。發希有心。生大歡喜。共天女眾。往詣此樹。作天伎樂。遊戲受樂。

是時諸天。於此林中。心生希有。即於花中。出天摩偷。具足一切。上妙之味。一切天眾。昔所未見。色香味觸。見之皆生。百倍悅樂。飲天摩偷。上味之酒。

天子飲之。共諸天女。遊戲受樂。歌眾妙音。讚天王釋。

以天帝釋。因緣力故。令我於此。摩尼支羅。園林之中。受五欲樂。味若摩偷。色香美味。從樹花出。最為希有。我今飲之。百倍受樂。

爾時天子。共諸天女。以毘琉璃器。盛滿摩偷。天之上味。迭共相勸。飲此天味。此諸天眾。於人中時。布施持戒。今得如是。勝妙色香。上味果報。隨其本業。上中下報。心生愧恥。

樹上有鳥。名飲摩偷。見諸天子。心生愧恥。即為天子。而說頌曰。

眾生癡所使。
飲於摩偷酒。
現觀癡所繫。
貪著於美味。

摩偷癡羂網。
飲之至命終。
退墮於地獄。
諸龍亦如是。

若見觸嗅嘗。
令人心癡醉。
是故眾羂網。
智者所捨離。

見之生貪著。
觸之則嗅嘗。
嗅之心貪味。
著味為衰惱。

一切繫縛中。
無過貪嗜味。
壞名聞色力。
以其著味故。

著味所迷亂。
目瞢常惛醉。
心迷致癡荒。
不知善惡法。

女人所輕笑。
眠臥於糞穢。
而無所覺知。
不能自動發。

酒能壞名聞。
踰過於死畏。
猶如飲毒藥。
亦如死網羂。

飲酒之為患。
三十有六失。
既知此過惡。
應當速遠離。

大姓智慧人。
為酒之所污。
眾人所輕忽。
如草隨風轉。

如是天鳥。雖是畜生。毀訾諸天。何況餘天。此諸天子。飲於天味。上中下味。色香具足。如其善業。願行種子。

飲已復詣。陀羅殿林。於此林中。欲行遊戲。聞種種音。心生歡喜。青優鉢羅以為首鬘。天子天女。共相圍遶。歡喜遊戲。心常念欲。金色光明。

陀羅林殿。既受樂已。復往詣於。彌伽雲林。既至彌伽。雲林之中。見百千殿。天鬘莊嚴。

爾時天主。釋迦提婆。乘伊羅婆那。大白象王。共諸天子天女。眷屬圍遶。心生喜悅。為欲利益。放逸諸天。

時諸天眾。見帝釋來。悉皆出迎。皆以頭面。頂禮天主。於天主前。出眾妙音。歌舞戲笑。歡喜叫呼。

時天王釋。以柔軟言。慰問諸天。在於伊羅婆那。白象之上。告諸天曰。

汝以自業。受於天樂。我今欲還。歡喜之園。除阿修羅。瞋恚恃怙。大力慢心。

時諸天眾。白帝釋言。

天王。我今亦當。隨於天王。除阿修羅。瞋恚憍慢。

時天帝釋。告諸天曰。

汝勿急速。我今自能。破阿修羅。

時天帝釋。語諸天已。入歡喜園。見阿修羅。在歡喜園。猶如雲聚。漸漸增長。

時諸天眾。罵詈毀訾。轉增高大。時諸天眾。見其增長。罵詈不息。倍更增長。顏色醜惡。

帝釋見之。告諸天眾。

此阿修羅。以汝瞋故。身增轉大。我當方便。令離瞋慢。

時天帝釋。而說頌曰。

不瞋能伏瞋。
忍伏麁惡心。
法能伏非法。
光明破闇冥。

成實勝妄語。
正語伏綺語。
軟語勝惡口。
能禁兩舌過。

慈心斷殺害。
布施除慳貪。
正念勝邪念。
善念破惡念。

明能破無明。
白日除黑闇。
白月勝黑月。
如是常得勝。

智慧知真諦。
勝於邪見欲。
賢聖八分道。
能破諸惡道。

如來四無畏。
能破諸怖畏。
憶念破忘失。
智能破愚癡。

若住阿蘭若。
則能破諸欲。
須彌勝眾山。
及以眾園林。

大海勝涓流。
及以諸河池。
日光勝眾星。
亦勝於餘宿。

法式勝無法。
布施破貧窮。
質直勝諂曲。
實能破妄語。

吉能破不吉。
火能燒眾薪。
水能破於渴。
食則能除飢。

師子心勇健。
勝於一切獸。
知足勝悕望。
智者如是說。

悲愍者常勝。
無悲為減劣。
智慧能調伏。
智者如是說。

眾惡邪見業。
多作諸妄語。
如是外道中。
如來最殊勝。

天勝阿修羅。
以其法勝故。
我當破一切。
何況汝一身。

汝阿修羅使。
汝勿生悕望。
今此師子座。
智者所應住。

時阿修羅。聞釋迦提婆。說是語已。不復增長。以得聞於。實語縛故。減劣不增。色力勇健。悉不增長。見其劣弱。

時有天子。手捉其足。曳令下座。即時驅出。天歡喜園。

時天帝釋。心生歡喜。復往詣於。摩尼支羅。所住之地。乘於伊羅婆那。大白象王。騰空而遊。向於摩尼。支羅之林。所作已辦。與諸一切。天子天女。至摩尼地。

摩尼地天。見天王釋。皆悉出迎。頭面頂禮。修敬既畢。皆往詣於。彌伽雲林。其地一切。眾欲具足。柔軟廣博。眾花遍覆。以蓮花枝。用為宮室。一切愛處。釋迦天主。共諸天女。種種樂音。歌舞遊戲。娛樂受樂。乾闥婆王。圍繞帝釋。歌眾妙音。讚歎天王。五樂音聲。以為娛樂。

時天帝釋。在於伊羅婆那。白象之上。其象端嚴。勝於寶山。行步進趣。如動玉山。其象鮮白。踰於雪山。如春末時。日光照曜。雪山之峯。如是天眾。天子天女。圍遶帝釋。遊於園林。其諸園林。毘琉璃寶。白銀頗梨。因陀青寶。大因陀寶。赤蓮花寶。真金硨磲。以為莊嚴。

釋迦天王。共諸天眾。天子天女。遊戲園中。閉惡趣門。心生歡喜。雖得見諦。猶受欲樂。而常思惟。眾生生死。既思惟已。不恚不悅。觀諸樂受。皆悉無常。破壞離散。

如是知已。內自思惟。

諸天退沒。因於自業。為何所至。受自業果。業風所吹。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流轉受苦。而無伴侶。一切諸天。及諸天女。皆悉如是。會當別離。如是之業。大作樂具。戲弄一切。愚癡凡夫。

時天帝釋。思惟是已。而說頌曰。

譬如虛空雲。
為風之所吹。
和合須臾散。
生死亦如是。

時時如眾花。
見人有生死。
一切皆磨滅。
如去來亦然。

如是善業熟。
則受於天樂。
善時既盡已。
樂受則亦失。

時節如樹林。
生時甚敷榮。
時節既過已。
一切皆墮落。

諸天如樹葉。
樹如受樂處。
受樂則有墮。
無有常樂者。

猶如夏降雨。
不住於空中。
諸樂亦如是。
念念不暫停。

譬如孔雀鳥。
風雲則出聲。
風止聲則滅。
天樂亦如是。

譬如以乾木。
而置於火中。
天樂亦如是。
為時火所燒。

生已復歸滅。
已經百千返。
為愛之所欺。
而無有厭心。

癡愛網所覆。
一切無免者。
戲弄於諸天。
受諸不善業。

如是天帝釋。愍諸天故。說是偈已。乘於伊羅婆那。大白象王。天眾圍遶。奏諸音樂。出妙音聲。還善法堂。以得勝於。阿修羅故。心生歡喜。諸天恭敬。到善法堂。

摩尼支羅。所住諸天。受欲無厭。受於色聲。香味觸等。遊戲園林。乃至可愛。善業壞盡。從天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

若生人中。生大種姓。受第一樂。端正殊妙。生在中國。正法行處。大富饒財。子孫具足。壽命延長。眷屬和順。世間所有。一切資具。皆悉具足。一切眾人。之所愛敬。或為大王。或作大臣。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

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二十八地。名曰眾分。眾生何業。而生彼天。

彼以聞知。見有眾生。修行善業。正身口意。質直不諂。不惱眾生。常行善意。其心質直。離惡知識。親近善友。不近惡友。不共言論。不與同住。亦不同行。常避惡人。惡人所友。亦不親近。親近賢善。聽聞正法。

聞已思惟。心入於法。善。不善。無記。若有善法。則便攝取。知不善法。則便捨離。正念觀察。調伏其心。不貪不欲。持七種戒。微細不犯。乃至小犯。常懷大懼。一切善業。如鍊真金。清淨無垢。

如是之人。不殺不盜。布施修福。見殺害者。救令得脫。

云何救於。殺害眾生。

若有丈夫。侵他婦人。為官所收。打惡聲鼓。從右門出。欲斷其命。無救無護。無所悕望。愁悴憂惱。欲至塚間。將至殺處。如是善人。贖令得脫。復行布施。修諸福德。

云何善人。修行福業。

若僧住處。曠野無水。渴乏苦惱。如是善人。或為作井。或為造池。若有水池。若井崩壞。若多細蟲。為僧修治。以諸細蟲。置餘水中。如是微細。皆不殺害。若以漉囊。漉諸水蟲。還置水中。是名不殺生。

云何不偷盜。

不以盜心。取他草葉。若曠野中。種種果菜。故村聚落。疑他所護。亦不故取。是名不盜。

是人修行。一切善業。身壞命終。生於善道。三十三天。眾分之地。生於右門。真金為座。白銀琉璃。或以頗梨。或車璩寶。或赤蓮花寶。以為其座。青因陀寶。大青寶王。真珠之座。如是珍寶。莊嚴之座。而於中生。

既生天已。而自思惟。

我以何業。而來生此。

即自念知。

我於前世。作斯善業。供養眾僧。如是善業。猶如父母。清涼之寶。生於天上。決定受樂。

如是天子。作是念已。即自現見。業之果報。見果報已。讚歎善業。毀訾惡業。念本生已。念人業地。無量善業。地如父如母。

爾時天子。念本生已。而說頌曰。

以善得人身。
得已不放逸。
造作眾善業。
因是得生天。

人身甚難得。
得已行放逸。
為放逸所迷。
命終墮地獄。

作三種善業。
修行七種戒。
殺於三怨家。
則受諸天身。

若人伏煩惱。
未斷於愛心。
是人愛因緣。
則生於天中。

破壞於嫉妬。
大苦之窟宅。
種種行布施。
是人生天中。

觀他如己身。
悲愍護眾生。
慈心常調伏。
是人生天中。

觀偷盜如火。
布施於一切。
以自修其心。
是人生天中。

觀他妻如母。
常思惟真諦。
慾泥不能污。
是人生天中。

火從自心起。
由舌鑽燧生。
若離此妄語。
則生於善道。

惡口破慈心。
智者能捨離。
常樂說軟語。
則生於天上。

觀綺語如刀。
一切常遠離。
常行於正語。
是人生善道。

若有行善人。
不行於兩舌。
實說諦知時。
是人生天中。

若人護如是。
七種身口戒。
其人諦知戒。
則生於天中。

如是。初生天子。思惟既訖。說此偈已。觀本生處。念生處已。著欲境界。以前習故。說如是偈。

爾時初生天子。威德殊勝。一切皆集。天女見之。速疾馳奔。至天子所。猶如眾蜂。馳奔蓮花。諸天女眾。馳奔天子。亦復如是。

手中執於。種種伎樂。琴瑟箜篌。鼓眾妙音。是諸天女。花鬘莊嚴。散以末香。手執花鬘。復有天女。散花供養。初生天子。如是天女。以種種供養。供養天子。不可譬喻。

勝上天女。或百或千。見此天子。初生天中。心生愛樂。又見本所。奉事天子。死相已現。捨本天子。馳向初生。福德天子。

譬如渴牛。捨於枯池。走趣清水。此諸天女。亦復如是。捨本所事。馳速往詣。初生天子。

爾時初生天子。聞諸天女。莊嚴之具。出美妙音。欲心即發。何況見色。及其音聲。

爾時天子。見諸天女。及聞樂音。恭敬供養。心生愛樂。悉忘本生。猶如隔於。百千生死。

何以故。以生天中。放逸地故。性如是故。

爾時初生天子。為諸天女。以諸欲法。種種情態。不善觀故。欲心增長。

時諸天女。說於種種。欲心相應。不淨之語。如是受於。放逸之樂。天子天女。互相隨逐。天女圍遶。一切諸欲。皆悉具足。如是之樂。昔所未得。今既得已。心生歡喜。為欲所牽。隨諸天女。不得自在。

時諸天女。奉給天子。歌舞戲笑。種種吟詠。鄙褻調話。令此天子。心意迷惑。隨諸天女。所至之處。常隨其後。欲網所縛。如鳥在網。

如是天子。愛欲所縛。亦復如是。隨其至處。天子隨之。如是地處。七寶莊嚴。昔所未見。見之愛樂。既見此地。於此地中。無量天衣。天鬘莊嚴。受無量樂。

復往詣於。度曠野林。作天伎樂。共此天子。至曠野林。見此林中。一切眾鳥。種種相貌。以為莊嚴。

其音美妙。出種種聲。與諸群鳥。遊戲娛樂。諸鳥亦復。雄雌相隨。若至華中。飲摩偷酒。雄鳥隨之。若於諸花。亦復如是。若鳥遊空。雄雌相隨。亦復如是。隨其至處。若食美果。鳥亦隨之。若復遊戲。蓮花池中。亦復如是。

於山峯中。二鳥雙遊。如是天鳥。亦為愛網。之所繫縛。將至異處。眾蜂之類。亦復如是。群鹿麚麀。相隨遊戲。亦為麀鹿。欲網所縛。亦如天子。迷天女色。

譬如夏時。降雨滿池。充遍盈溢。是諸天子。為諸天女。欲愛充滿。亦復如是。愛欲繫縛。雖復舒緩。甚為難解。

如是比丘。觀此事已。而說頌曰。

如是女欲網。
繫縛甚堅牢。
能令諸眾生。
輪轉於有獄。

身縛尚可解。
心縛不可脫。
心既為欲縛。
常受諸苦惱。

羂網尚可斷。
欲網不可燒。
隨其所行處。
不離三惡道。

羂網但縛身。
愛網甚廣大。
雖非是色法。
能縛一切人。

羂網縛眾生。
尚可現覩見。
如是愛縛心。
求之不可見。

初染生愛著。
心著甚難解。
人為愛所縛。
不能脫生死。

女色大羂網。
縛眾生六根。
羂但縛一身。
或縛或不縛。

若枷鎖杻械。
聖說非為堅。
癡人愛染心。
繫縛甚堅牢。

如是比丘。毀訾愛欲。

爾時天子。為愛天女。一切愛網。之所繫縛。將至園林。見種種林。甚可愛樂。無以可喻。

爾時天子。遊於花池。其池名曰。白鵝之池。與諸天女。至此池邊。天子天女。遊戲娛樂。受五欲樂。種種樂音。出眾妙聲。

眾分天子。復往詣於。金山之中。互相娛樂。受五欲樂。

既受樂已。作如是念。

我今當與。一切天眾。詣善法殿。遊戲受樂。

作是念已。與諸天眾。詣善法殿。或遊虛空。或乘鵝鳥。或乘孔雀。或乘宮殿。如是種種。詣善法殿。見天帝釋。種種伎樂。歌眾妙音。至善法堂。

爾時釋迦天王。聞眾樂音。告諸天子。

大仙。如是音樂。是誰樂音。何地天眾。來至於此。

時諸天子。聞是語已。皆出觀之。既見天眾。還善法殿。白帝釋言。

天王當知。眾分地天眾。今來至此。奉問天王。

時天帝釋。告諸天子。

汝今應當。發勝歡喜。以諸樂器。作諸伎樂。出迎眾分。所來天子。種種遊戲。共相娛樂。

時諸天子。聞帝釋勅。即奉其教。手執種種。琴瑟箜篌。種種樂器。種種天鬘。莊嚴其身。其身流出。種種光明。身光鮮白。晃曜照明。出迎眾分。所來天子。二眾相見。和合遊戲。作諸神通。種種伎樂。歌眾妙音。至善法殿。

爾時天主。釋迦提婆。坐百千柱。寶殿之上。其師子座。名曰得勝。天王坐上。安隱快樂。威德光焰。百千天眾。周匝圍遶。受善業果。威德殊勝。過於和合。百日並照。雖處天宮。而不放逸。

如是天眾。既見天王。皆大歡喜。過先十倍。即以頭面。頂禮天王。釋迦提婆。歌舞遊戲。以諸偈頌。讚歎天王。

天主憍尸迦。
常護於世間。
法行常寂靜。
境界莫能壞。

以法調世間。
不以非法教。
順法常安樂。
違法受苦惱。

行法則安樂。
修智亦如是。
不侵不妄語。
常受於安樂。

若世間功德。
出世間功德。
此一切功德。
天王悉具足。

怖者為作歸。
苦者示善道。
天王持世間。
天人阿修羅。

天王最殊勝。
離諸不善法。
洗除三惡垢。
受於三歸法。

如實知三業。
行勝三菩提。
雖生放逸地。
不樂於放逸。

天王持世間。
法行離怨敵。

爾時眾分之地。諸天子等。勝智慧等。讚天王時。

爾時。釋迦提婆因陀羅。觀諸天眾。善言慰喻。告諸天曰。

諸天子。莫行放逸。若放逸者。則無利益。

時諸天子。讚帝釋已。與天帝釋。乘於虛空。向眾分地。帝釋為首。諸天隨從。往詣眾分。

時天帝釋。作如是念。

此諸天子。心行放逸。不知退苦。我當示化。退沒之相。令生厭離。

時天帝釋。為於遊戲放逸。諸天子等。化中陰有。

時諸天子。戲遊園林。山峯花池。時諸天子。各各自見。一切眾具。勝相莊嚴。皆見失壞。一切樂具。亦皆磨滅。惶怖苦惱。身被繫縛。怖畏涕泣。烟焰俱起。來遶其身。閻羅王使。之所執持。飢渴自燒。行大怖畏。火來燒身。猶如燒林。

閻羅使者。醜惡可畏。種種惡色。手執刀杖。弓刀矛矟。及捉黑繩。赤棒網羂。或有上昇。或有下行。

時閻羅王。所遣使者。遍須彌山。時諸天子。見閻羅使。從於天上。縛諸天子。加諸楚毒。罵詈撾打。遍身火起。其焰猛熾。

時閻羅使。手把刀戟。奮目大怒。互相告曰。

諸閻羅使。速縛如是。放逸天子。我當戮之。將入地獄。令其不復。得行放逸。

如是大喚。上昇虛空。上須彌山。遍於諸地。皆令摧壞。百千萬億。那由他數。閻羅使者。伺命之官。醜惡獄卒。遍壞諸地。及以山側。遍於虛空。或上或下。惱諸天子。

語諸天子。

汝等所受。五欲之樂。種種音樂。今何所在。汝等今為。閻羅使者。將詣地獄。受大苦惱。

若諸天子。將墮地獄。則見獄火。來燒其身。

若諸天子。有善業者。但見地獄。不見自身。為火所燒。

時諸天子。自見中陰。被大繫縛。

爾時獄卒。閻羅王使。為此天子。而說頌曰。

汝愛於欲樂。
而不作善業。
是故得苦果。
今日已成熟。

汝若樂放逸。
而行於非法。
至於臨終時。
心乃生悔熱。

悔熱喻火燒。
亦喻於刀戟。
從於五根生。
而還自燒滅。

於苦謂為樂。
貪怨為親友。
觀放逸如是。
是故應捨離。

放逸愛和合。
為欲之所縛。
三種大怨家。
能破壞大樂。

憍慢近惡友。
懈怠及貪心。
遠離於持戒。
是地獄因緣。

持戒清涼觸。
得報甚清涼。
愚人不修行。
臨終生悔熱。

見於他妻妾。
而生貪著心。
飲酒行劫盜。
因此墮地獄。

惡口親惡友。
邪見無正信。
其心多躁擾。
此法失人身。

貪心及綺語。
妄語無誠信。
今世若後世。
無有少安樂。

遠離於善友。
親近惡知識。
根本無利益。
不信業果報。

不識業果報。
苦樂非眾生。
是人迷因果。
臨終生悔熱。

若人常妄語。
恃智生憍慢。
後得大衰惱。
乃覺其業果。

若流轉世間。
具受諸苦惱。
皆由無明力。
大仙如是說。

爾時。釋迦提婆因陀羅。化作如是。閻羅使者。為諸天子。中有說法。折伏呵責。

時天帝釋。復為諸天眾。示現變化。若諸天子。有先世業。應墮畜生。示於無量。種種業相。如印印泥。中陰之相。互相殘害。共相食噉。生大怖畏。令諸天子。皆悉見之。

若諸天子。無畜生業。但見畜生。互相殘害。不見自身。作畜生形。

時天帝釋。復為放逸。諸天子等。示化中陰。若諸天子。當生餓鬼。為於飢渴。焚燒其身。長髮覆面。其形醜惡。此諸天子。見虛空中。烏鵄諸鳥。來啄其眼。及耳鼻舌。

是時天眾。見向所化。如是惡相。生大怖畏。

餘天見已。白帝釋言。

釋迦天王。何故捨諸天子。而自止住。此諸天子。皆被繫縛。或阿修羅。或餘惡人。將之欲去。遍須彌山。一切諸地。我亦曾與。阿修羅鬪。未曾覩見。如是惡相。

又阿修羅。及其軍眾。未曾俱來。至此天中。云何世間。失正法耶。不孝父母耶。不敬沙門。婆羅門耶。不敬耆舊。長宿耶。

天王。今諸世間。不供養如來。及法僧耶。不知因果。不知真諦耶。如護世天王。常說此法。今閻浮提。不修行耶。今諸天眾。皆被惱亂。

天王。何故不嚴器仗。乘於伊那。大龍象王。身服鎧鉀。擊大戰鼓。莊嚴鬪戰。

有諸天眾。天主同業。向天王釋。作如是說。

復有諸天。覩此希有。未曾見事。心生厭離。極大恐怖。諸根振動。歸依帝釋。作如是言。

唯願天王。救護我等。此諸天眾。所住之地。悉為阿修羅。之所劫奪。未曾見此。阿修羅等。可畏之身。如是怖畏。

諸天子等。皆向帝釋。作如是說。

復有天子。見是化已。向善法殿。速疾馳奔。取諸器仗。鬪戰之具。

復有天子。詣雜殿林。取諸鬪具。向閻羅使。若打若捉。不能加害。譬如鏡中。所見色像。不可捉持。不可打害。如是天王。示如斯化。

是時天主。釋迦提婆。復示天子。化阿修羅。勝於羅睺。勇健阿修羅等。被縛撾打。斫刺罵詈。悲泣憂惱。如諸天子。化受苦惱。

時諸天子。見阿修羅。受大劇苦。百千萬倍。過諸天子。

時諸天子。見阿修羅。受大苦惱。未曾所見。生大怖畏。復往詣於。釋迦天王。白天王言。

我今不知。是何丈夫。有斯大力。皆能繫縛。諸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勇健阿修羅王。繫撾打棒。斫刺罵詈。

云何有此。未曾有事。令諸天子。身毛皆竪。

唯願天王。為我說之。我今亦畏。得此衰惱。

天王。何者為。知不耶。諸天之眾。及阿修羅。皆悉破壞。一切世間。恐皆摧滅。天王若知。願為我說。釋迦天王。若不知。若不知者。願善思惟。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二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