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六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詔譯。
爾時世尊告海意菩薩言。
海意。若諸菩薩。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修學。汝等大士。諸所施作。菩薩不應。但修捷語利辯。應當如說。亦然能行。云何是菩薩。如說不能行。
海意。謂若菩薩。雖具辯慧。而不積集諸善。菩提分法。而作是言。
我當成佛已。普召一切眾生。廣行法施。令諸眾生。得法滿足。
然此菩薩。不能勤行。修習多聞。亦不積集。諸善菩提分法。虛誑一切眾生。此即是為。如說不能行。
海意。若有菩薩。作如是言。
我當成佛已。普召一切眾生。廣行法施。令諸眾生。得法滿足。
時彼菩薩。而能勤行。修習多聞。亦復積集諸善。菩提分法。此即是為。如說能行。
海意。又復如說。不能行者。譬如世間。若王若臣。普召國中。一切人民。欲餉美膳。悉令飽滿。而不備辦。所須飲食。虛誑國中。一切人民。是諸人眾。既誤所食。各於異處。求以食之。心懷恚恨。呵責而出。
海意。菩薩亦復如是。願為一切眾生。未度者令度。未解脫者。令得解脫。未安隱者。令得安隱。未涅槃者。令至涅槃。而彼菩薩。雖有是願。而不勤修多聞。亦不積集。諸善菩提分法。此即是為。如說不能行。彼菩薩者。虛誑天人世間。賢聖呵毀。亦復嫌棄。安立諍訟。而不能為。大智之主。不能畢竟。圓滿誓願。
海意。若欲發起。最極難得。最上大智。應當於彼。無上大乘。不生懈退。是故當知。菩薩不應。但以語言虛誑。一切天人世間。
復次。海意。諸菩薩者。或有人來。求請說法時。彼菩薩。即當隨言。
我為汝說。如是之法。以如是法。化度於汝。乃至棄捨己身。亦不吝惜。
而是菩薩。即不虛誑。一切眾生。如是因緣。汝應當知。
復次。
海意。我念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師子獸王。名不壞身。處於深山。巖窟之中。常行慈心。視護一切眾生。但以草葉花果。而為所食。
時彼巖中。有二獼猴。雄雌共居。後生二子。欲有陀行。乃以其子。付託獸王。而為守護。付已他行。有一鷲王。名曰利見。飛處空中。忽然至地。搏取猴子。旋轉於空。
時師子王。見其被搏。即向鷲王。說伽陀曰。
奇哉鷲王汝知我。
放捨此二獼猴子。
我此守護令無畏。
與彼歸趣勿生害。
爾時鷲王。即說伽陀。答師子王曰。
獸王若能捨己身。
我當捨此二猴子。
我處空中此為食。
無食居空何所為。
師子獸王。又復答曰。
我寧捨身與汝食。
汝今速放此二猴。
我願視護至菩提。
智者應無虛妄語。
於是師子獸王。說伽陀已。深心堅固。而無虛妄。將捨其身。
爾時鷲王。見是事已。歎未曾有。說伽陀曰。
世間性命為滋長。
能捨己身為護陀。
我今捨此二猴子。
令汝久住修法行。
海意。汝今當知。彼時不壞身師子王者。勿起異見。即我身是。雄獼猴者。大迦葉是。雌獼猴者。賢護苾芻尼是。二獼猴子者。今羅睺羅。及阿難是。利見鷲王者。善愛苾芻是。以是當知。菩薩摩訶薩。寧捨己身。終不棄捨。為他作護。此即圓滿。如說能行。
復次。海意。又云何是。如說能行。顯明之相。所謂菩薩。如說布施。即當棄捨。一切所有。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持戒。即當成辦。一切戒學。及頭陀功德。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忍辱。即於忿恚。諸有過失。皆悉斷除。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精進。即當於諸善法。勤求修習。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禪定。即當修諸禪定。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智慧。即當分別。一切章句。起善巧智。辯才決定。如所顯示。此名能行。以要言之。乃至菩薩。如說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即當斷除。一切不善之法。勤求修習。一切善法。
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質直。即當無諸。諂誑虛妄。此名能行。如說方便。即當開示。方便之門。此名能行。如說勤勇。即當策勤。離諸懈退。此名能行。如說深心堅固。即當離著。趣向勝道。此名能行。如說誓願。即當畢竟圓滿諸願。此名能行。如說聞持。即當如聞。而善修習。此名能行。如說積集善行。即當身心。俱無懈倦。此名能行。如說離慢。即當圓滿勝智。此名能行。如說積集戒行。即當於戒。無所缺漏。此名能行。如說初發心位。即當成辦。菩薩勝行。此名能行。如說無生法忍之位。即當進趣。不退轉地。此名能行。如說一生補處之位。即當進向。坐菩提場。此名能行。如說堅固積集。即當現證。一切智果。此名能行。如說轉妙法輪。即當於三寶種。使令不斷。此名能行。
海意。如是等法。是為菩薩。如說能行。
當佛世尊。說是如說。能行法時。會中有五千菩薩。悉得無生法忍。
爾時有一菩薩。名蓮花莊嚴。前白佛言。
希有世尊。諸佛如來。以如說能行故。即得一切。最上佛法。
世尊。如佛所言修行。是即如說能行。
佛言。
善男子。汝知修行法不。
菩薩白佛言。
我知。世尊。
佛言。
善男子。隨汝樂說。修行之法。汝今當說。
菩薩白佛言。
世尊。修行者。如佛所說。即一切法平等。平等知已。於正位中。以善巧智。而不取證。三摩鉢底。此為菩薩。正所修行。
山王菩薩言。
世尊。我亦樂說。修行之法。
佛言。
善男子。隨汝意說。
菩薩白佛言。
世尊。無所修是修行。
何以故。菩薩觀一切法。都無所得。若有所修。而非修行。此即是為正修行。
功德光照王菩薩言。
世尊。心若隨流。乃識有所轉。何名修行。若菩薩識心。於一切法無住。彼即無有。少法可住。若無少法可住。彼即是為正修行。
高炬王菩薩言。
世尊。無所樂。是為修行。無所厭。是為修行。
世尊。菩薩於一切法中。無高無下。是故無有少法。而可樂厭。此即是為正修行。
日藏菩薩言。
世尊。若有所依。即有所轉。若無所依。即無所轉。菩薩以無依止。無動轉故。即於一切法。無所動搖。此即是為正修行。
勇猛心菩薩言。
世尊。心者世間所行。世間馳流。若菩薩於一切心。得無心者。即無所思。亦無分別。此即是為正修行。
愛見菩薩言。
世尊。如佛所說。一切所知。皆悉是苦。若菩薩於。一切所知。得醒悟者。即無所知。亦無所取。是故不入。滅受想定。不捨眾生。不失大悲。此即是為正修行。
香象王菩薩言。
世尊。愚夫異生。荷諸重擔。起於五蘊。深重之見。若菩薩。了知五蘊。得輕利者。即捨諸重擔。復能為諸。愚夫宣說。棄置五蘊。重擔之法。是故無有少法。起真實想。了知諸法。無生無滅。此即是為正修行。
持世菩薩言。
世尊。正所行是修行。非邪惡所行。菩薩應當。修正方便。云何是正方便。謂一切法。平等性智。虛空等故。此即是為正修行。
堅固意菩薩言。
世尊。若菩薩有。慧方便智。即無生而生。無起而起。於生滅中。亦無所住。此即是為正修行。
吉祥峯王菩薩言。
世尊。若菩薩觀一切法。自性寂滅。即不棄捨。大悲之鎧。見諸勤力。不虛果利。此即是為正修行。
無礙光菩薩言。
世尊。若有所行之跡。是為魔事。若為魔事。即非修行。若無所行。亦無所住。而彼諸魔。伺不得便。乃能超越。諸惡魔道。此即菩薩。真實修行。
勤精進菩薩言。
世尊。若有少法。樂欲成辦。彼即虛其勤力。以一切法。無所成辦故。是中若有。智及所知。即非無意。此即是為正修行。
滅惡趣菩薩言。
世尊。若有種類。分別所行。何名修行。無種類。無分別。是為修行。彼無種類。無分別。即心自性。若能了知。心自性者。此即是為。真實修行。
善思而思菩薩言。
世尊。菩薩隨入。一切眾生心。彼隨入已。即了一切眾生心。而無心。此中無心。智所入故。此即是為正修行。
寂意菩薩言。
世尊。近寂是為修行。非近寂。是為修行。菩薩於其。大寂遍寂近寂。諸心所緣。若增若減。悉無造作。離增減故。平等覺了。此即是為正修行。
導師菩薩言。
世尊。菩薩發起善根。是正修行。若有所成。即非發起善根。
何以故。菩薩發起福行。即是發起智行。福平等故。即智平等。智平等故。即福平等。福智平等故。即菩提平等。菩提平等故。即一切法平等。此即是為正修行。
嬉戲王菩薩言。
世尊。一切法無分別。是為修行。若菩薩。了知一切法。法界普攝已。即無有少法。若離若合。此即是為正修行。
善思義菩薩言。
世尊。諸法依義。不依於文。若菩薩解了義故。即於八萬。四千法蘊。慧能受持。讀誦解說。然於真實。不可說義中。無所動轉。此即是為正修行。
清淨意菩薩言。
世尊。深固心。是為修行。菩薩深心具足。即非語言記說。最上所得。但修真實正道。觀彼真實道。亦無去無來。此即是為正修行。
畢竟無垢思惟菩薩言。
世尊。如有垢之衣。濯令清潔。無垢之衣。其何滌邪。菩薩亦復如是。不以本來。清淨之心。如實伺察。使令清淨。若復菩薩。一切心垢煩惱。本不轉者。彼即清淨。若如是清淨。此即是為。真實修行。
海意菩薩言。
世尊。菩薩為善知識。所攝受者。即少歷辛勤。能成正行。
何以故。若菩薩力。不能超越。諸魔事者。當知彼為。諸惡知識。之所攝受。若力能超越。諸魔事者。當知彼為。諸善知識。之所攝受。
世尊。是故菩薩。若欲超越。諸魔事者。應當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菩薩為善知識。所攝受故。即少歷辛勤。能成正行。
爾時世尊。告海意菩薩言。
善男子。汝知魔事不。
海意白佛言。
世尊。我知魔事。
佛言。
海意。隨汝意說。令諸菩薩聞已。即能超越。摧伏諸魔外道。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於是海意菩薩。而白佛言。
如世尊勅。當說魔事。唯願世尊。威神建立。
世尊。所謂魔事。有十二種。何等十二。
一者。菩薩行布施波羅蜜多時。以非愛物。而行惠捨。其心樂欲。以可愛物。而行惠捨。心不樂欲。人不樂之物。而固與之。人所樂之物。而不與之。於所施物。起種種想。於所與人。起種種想。此為菩薩。行布施時。第一魔事。
又復。世尊。菩薩行持戒波羅蜜多時。若見彼於。善法戒行。律範軌式。而能具足。乃至小罪。猶懷大懼。淨命自資。堅持戒行。諸沙門。婆羅門。即當親近尊重。見破戒人。呵毀恚怒。於彼之前。自恃戒德。毀謗於他。此為菩薩。持戒之時。第二魔事。
又復。世尊。菩薩行忍辱波羅蜜多時。欲成忍行。身雖能忍。語不能忍。心生瞋恚。見有力人。於彼即忍。見劣弱人。於彼不忍。復於有力人前。顯示忍力。於劣弱人前。現瞋恚相。彼如是即忍。彼如是不忍。何等處可忍。何等處不忍。若行忍處。起憍倨心。於不忍處。不速懺悔。此為菩薩。行忍辱時。第三魔事。
又復。世尊。菩薩行精進波羅蜜多時。發起精進。化度聲聞。緣覺乘人。亦復化度。大乘中人。但為聲聞。緣覺乘人。相續說法。返以大乘之法。化諸愚人。此為第六。破魔法門。
復次。海意。一切法自性無染。以無染相。化度染污眾生。此為第七。破魔法門。
復次。海意。一切法自性。無生無起。以無生無起相。為諸眾生。宣說斷除。生老病死之法。此為第八。破魔法門。
復次。海意。諸法自性。同於一味。而無差別。以同一味。無差別相。建立三乘。各為說法。令諸眾生。亦不捨離。大乘意樂。此為第九。破魔法門。
復次。海意。若菩薩心意識。雖無所依著。而常不忘失。大菩提心。雖離諸發起。然不捨離解脫。一切眾生之心。雖超越諸行。而亦成辦。菩薩勝行。此為第十。破魔法門。
海意。如是十種。破魔法門。若諸菩薩。勤行修習者。即當超越。一切魔事。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六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詔譯。
爾時世尊告海意菩薩言。
海意。若諸菩薩。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修學。汝等大士。諸所施作。菩薩不應。但修捷語利辯。應當如說。亦然能行。云何是菩薩。如說不能行。
海意。謂若菩薩。雖具辯慧。而不積集諸善。菩提分法。而作是言。
我當成佛已。普召一切眾生。廣行法施。令諸眾生。得法滿足。
然此菩薩。不能勤行。修習多聞。亦不積集。諸善菩提分法。虛誑一切眾生。此即是為。如說不能行。
海意。若有菩薩。作如是言。
我當成佛已。普召一切眾生。廣行法施。令諸眾生。得法滿足。
時彼菩薩。而能勤行。修習多聞。亦復積集諸善。菩提分法。此即是為。如說能行。
海意。又復如說。不能行者。譬如世間。若王若臣。普召國中。一切人民。欲餉美膳。悉令飽滿。而不備辦。所須飲食。虛誑國中。一切人民。是諸人眾。既誤所食。各於異處。求以食之。心懷恚恨。呵責而出。
海意。菩薩亦復如是。願為一切眾生。未度者令度。未解脫者。令得解脫。未安隱者。令得安隱。未涅槃者。令至涅槃。而彼菩薩。雖有是願。而不勤修多聞。亦不積集。諸善菩提分法。此即是為。如說不能行。彼菩薩者。虛誑天人世間。賢聖呵毀。亦復嫌棄。安立諍訟。而不能為。大智之主。不能畢竟。圓滿誓願。
海意。若欲發起。最極難得。最上大智。應當於彼。無上大乘。不生懈退。是故當知。菩薩不應。但以語言虛誑。一切天人世間。
復次。海意。諸菩薩者。或有人來。求請說法時。彼菩薩。即當隨言。
我為汝說。如是之法。以如是法。化度於汝。乃至棄捨己身。亦不吝惜。
而是菩薩。即不虛誑。一切眾生。如是因緣。汝應當知。
復次。
海意。我念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師子獸王。名不壞身。處於深山。巖窟之中。常行慈心。視護一切眾生。但以草葉花果。而為所食。
時彼巖中。有二獼猴。雄雌共居。後生二子。欲有陀行。乃以其子。付託獸王。而為守護。付已他行。有一鷲王。名曰利見。飛處空中。忽然至地。搏取猴子。旋轉於空。
時師子王。見其被搏。即向鷲王。說伽陀曰。
奇哉鷲王汝知我。
放捨此二獼猴子。
我此守護令無畏。
與彼歸趣勿生害。
爾時鷲王。即說伽陀。答師子王曰。
獸王若能捨己身。
我當捨此二猴子。
我處空中此為食。
無食居空何所為。
師子獸王。又復答曰。
我寧捨身與汝食。
汝今速放此二猴。
我願視護至菩提。
智者應無虛妄語。
於是師子獸王。說伽陀已。深心堅固。而無虛妄。將捨其身。
爾時鷲王。見是事已。歎未曾有。說伽陀曰。
世間性命為滋長。
能捨己身為護陀。
我今捨此二猴子。
令汝久住修法行。
海意。汝今當知。彼時不壞身師子王者。勿起異見。即我身是。雄獼猴者。大迦葉是。雌獼猴者。賢護苾芻尼是。二獼猴子者。今羅睺羅。及阿難是。利見鷲王者。善愛苾芻是。以是當知。菩薩摩訶薩。寧捨己身。終不棄捨。為他作護。此即圓滿。如說能行。
復次。海意。又云何是。如說能行。顯明之相。所謂菩薩。如說布施。即當棄捨。一切所有。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持戒。即當成辦。一切戒學。及頭陀功德。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忍辱。即於忿恚。諸有過失。皆悉斷除。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精進。即當於諸善法。勤求修習。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禪定。即當修諸禪定。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智慧。即當分別。一切章句。起善巧智。辯才決定。如所顯示。此名能行。以要言之。乃至菩薩。如說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即當斷除。一切不善之法。勤求修習。一切善法。
如所顯示。此名能行菩薩。如說質直。即當無諸。諂誑虛妄。此名能行。如說方便。即當開示。方便之門。此名能行。如說勤勇。即當策勤。離諸懈退。此名能行。如說深心堅固。即當離著。趣向勝道。此名能行。如說誓願。即當畢竟圓滿諸願。此名能行。如說聞持。即當如聞。而善修習。此名能行。如說積集善行。即當身心。俱無懈倦。此名能行。如說離慢。即當圓滿勝智。此名能行。如說積集戒行。即當於戒。無所缺漏。此名能行。如說初發心位。即當成辦。菩薩勝行。此名能行。如說無生法忍之位。即當進趣。不退轉地。此名能行。如說一生補處之位。即當進向。坐菩提場。此名能行。如說堅固積集。即當現證。一切智果。此名能行。如說轉妙法輪。即當於三寶種。使令不斷。此名能行。
海意。如是等法。是為菩薩。如說能行。
當佛世尊。說是如說。能行法時。會中有五千菩薩。悉得無生法忍。
爾時有一菩薩。名蓮花莊嚴。前白佛言。
希有世尊。諸佛如來。以如說能行故。即得一切。最上佛法。
世尊。如佛所言修行。是即如說能行。
佛言。
善男子。汝知修行法不。
菩薩白佛言。
我知。世尊。
佛言。
善男子。隨汝樂說。修行之法。汝今當說。
菩薩白佛言。
世尊。修行者。如佛所說。即一切法平等。平等知已。於正位中。以善巧智。而不取證。三摩鉢底。此為菩薩。正所修行。
山王菩薩言。
世尊。我亦樂說。修行之法。
佛言。
善男子。隨汝意說。
菩薩白佛言。
世尊。無所修是修行。
何以故。菩薩觀一切法。都無所得。若有所修。而非修行。此即是為正修行。
功德光照王菩薩言。
世尊。心若隨流。乃識有所轉。何名修行。若菩薩識心。於一切法無住。彼即無有。少法可住。若無少法可住。彼即是為正修行。
高炬王菩薩言。
世尊。無所樂。是為修行。無所厭。是為修行。
世尊。菩薩於一切法中。無高無下。是故無有少法。而可樂厭。此即是為正修行。
日藏菩薩言。
世尊。若有所依。即有所轉。若無所依。即無所轉。菩薩以無依止。無動轉故。即於一切法。無所動搖。此即是為正修行。
勇猛心菩薩言。
世尊。心者世間所行。世間馳流。若菩薩於一切心。得無心者。即無所思。亦無分別。此即是為正修行。
愛見菩薩言。
世尊。如佛所說。一切所知。皆悉是苦。若菩薩於。一切所知。得醒悟者。即無所知。亦無所取。是故不入。滅受想定。不捨眾生。不失大悲。此即是為正修行。
香象王菩薩言。
世尊。愚夫異生。荷諸重擔。起於五蘊。深重之見。若菩薩。了知五蘊。得輕利者。即捨諸重擔。復能為諸。愚夫宣說。棄置五蘊。重擔之法。是故無有少法。起真實想。了知諸法。無生無滅。此即是為正修行。
持世菩薩言。
世尊。正所行是修行。非邪惡所行。菩薩應當。修正方便。云何是正方便。謂一切法。平等性智。虛空等故。此即是為正修行。
堅固意菩薩言。
世尊。若菩薩有。慧方便智。即無生而生。無起而起。於生滅中。亦無所住。此即是為正修行。
吉祥峯王菩薩言。
世尊。若菩薩觀一切法。自性寂滅。即不棄捨。大悲之鎧。見諸勤力。不虛果利。此即是為正修行。
無礙光菩薩言。
世尊。若有所行之跡。是為魔事。若為魔事。即非修行。若無所行。亦無所住。而彼諸魔。伺不得便。乃能超越。諸惡魔道。此即菩薩。真實修行。
勤精進菩薩言。
世尊。若有少法。樂欲成辦。彼即虛其勤力。以一切法。無所成辦故。是中若有。智及所知。即非無意。此即是為正修行。
滅惡趣菩薩言。
世尊。若有種類。分別所行。何名修行。無種類。無分別。是為修行。彼無種類。無分別。即心自性。若能了知。心自性者。此即是為。真實修行。
善思而思菩薩言。
世尊。菩薩隨入。一切眾生心。彼隨入已。即了一切眾生心。而無心。此中無心。智所入故。此即是為正修行。
寂意菩薩言。
世尊。近寂是為修行。非近寂。是為修行。菩薩於其。大寂遍寂近寂。諸心所緣。若增若減。悉無造作。離增減故。平等覺了。此即是為正修行。
導師菩薩言。
世尊。菩薩發起善根。是正修行。若有所成。即非發起善根。
何以故。菩薩發起福行。即是發起智行。福平等故。即智平等。智平等故。即福平等。福智平等故。即菩提平等。菩提平等故。即一切法平等。此即是為正修行。
嬉戲王菩薩言。
世尊。一切法無分別。是為修行。若菩薩。了知一切法。法界普攝已。即無有少法。若離若合。此即是為正修行。
善思義菩薩言。
世尊。諸法依義。不依於文。若菩薩解了義故。即於八萬。四千法蘊。慧能受持。讀誦解說。然於真實。不可說義中。無所動轉。此即是為正修行。
清淨意菩薩言。
世尊。深固心。是為修行。菩薩深心具足。即非語言記說。最上所得。但修真實正道。觀彼真實道。亦無去無來。此即是為正修行。
畢竟無垢思惟菩薩言。
世尊。如有垢之衣。濯令清潔。無垢之衣。其何滌邪。菩薩亦復如是。不以本來。清淨之心。如實伺察。使令清淨。若復菩薩。一切心垢煩惱。本不轉者。彼即清淨。若如是清淨。此即是為。真實修行。
海意菩薩言。
世尊。菩薩為善知識。所攝受者。即少歷辛勤。能成正行。
何以故。若菩薩力。不能超越。諸魔事者。當知彼為。諸惡知識。之所攝受。若力能超越。諸魔事者。當知彼為。諸善知識。之所攝受。
世尊。是故菩薩。若欲超越。諸魔事者。應當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菩薩為善知識。所攝受故。即少歷辛勤。能成正行。
爾時世尊。告海意菩薩言。
善男子。汝知魔事不。
海意白佛言。
世尊。我知魔事。
佛言。
海意。隨汝意說。令諸菩薩聞已。即能超越。摧伏諸魔外道。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於是海意菩薩。而白佛言。
如世尊勅。當說魔事。唯願世尊。威神建立。
世尊。所謂魔事。有十二種。何等十二。
一者。菩薩行布施波羅蜜多時。以非愛物。而行惠捨。其心樂欲。以可愛物。而行惠捨。心不樂欲。人不樂之物。而固與之。人所樂之物。而不與之。於所施物。起種種想。於所與人。起種種想。此為菩薩。行布施時。第一魔事。
又復。世尊。菩薩行持戒波羅蜜多時。若見彼於。善法戒行。律範軌式。而能具足。乃至小罪。猶懷大懼。淨命自資。堅持戒行。諸沙門。婆羅門。即當親近尊重。見破戒人。呵毀恚怒。於彼之前。自恃戒德。毀謗於他。此為菩薩。持戒之時。第二魔事。
又復。世尊。菩薩行忍辱波羅蜜多時。欲成忍行。身雖能忍。語不能忍。心生瞋恚。見有力人。於彼即忍。見劣弱人。於彼不忍。復於有力人前。顯示忍力。於劣弱人前。現瞋恚相。彼如是即忍。彼如是不忍。何等處可忍。何等處不忍。若行忍處。起憍倨心。於不忍處。不速懺悔。此為菩薩。行忍辱時。第三魔事。
又復。世尊。菩薩行精進波羅蜜多時。發起精進。化度聲聞。緣覺乘人。亦復化度。大乘中人。但為聲聞。緣覺乘人。相續說法。返以大乘之法。化諸愚人。此為第六。破魔法門。
復次。海意。一切法自性無染。以無染相。化度染污眾生。此為第七。破魔法門。
復次。海意。一切法自性。無生無起。以無生無起相。為諸眾生。宣說斷除。生老病死之法。此為第八。破魔法門。
復次。海意。諸法自性。同於一味。而無差別。以同一味。無差別相。建立三乘。各為說法。令諸眾生。亦不捨離。大乘意樂。此為第九。破魔法門。
復次。海意。若菩薩心意識。雖無所依著。而常不忘失。大菩提心。雖離諸發起。然不捨離解脫。一切眾生之心。雖超越諸行。而亦成辦。菩薩勝行。此為第十。破魔法門。
海意。如是十種。破魔法門。若諸菩薩。勤行修習者。即當超越。一切魔事。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