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經卷第十八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剃髮染衣品第二十二下

爾時太子。以手從其。天冠頭髻。解天無價。摩尼之寶。付與車匿。作如是言。

車匿。我今與汝。此摩尼寶。汝將此寶。還於我父。淨飯大王。至王邊已。無量頂禮。汝知我意。我付囑汝。汝當信我。我今令汝。將此寶還。至父王邊。啟白令除。一切愁苦。

復好為我。諮啟父王。作如是言。

我今不以。被人所欺。而忽捨離。父王足下。又亦不以。瞋恨心故。亦復不為。求覓資財。又亦不以。少封祿故。亦不欲求。生於天上。唯見一切。諸眾生等。在不正路。迷惑黑暗。邪逕而行。欲作光明。欲除如是。生死之法。欲求利益。世間之句。無愁憂處。欲斷無常。有漏之行。求出家耳。大慈父王。見我如是。樂出家故。不應憂愁。

而說偈言。

假使恩愛久共處。
時至會必有別離。
見此無常須臾間。
是故我今求解脫。

爾時太子。說此偈已。作如是言。

我今欲離。此憂苦故。棄捨出家。是故諮啟。我父大王。不須愁憂。若世有人。緣憂愁故。為於五慾。而縛著者。彼等諸人。應須憂愁。

所以者何。世多有人。父生於子。為求財故。

所以養育。報於父母。施法財者。世子難有。若父王意。作如是心。我子今者。非出家時。唯願父王。莫如是念。凡求法者。無有時節。

所以者何。人居世間。命無限齊。知如是者。是故智人。決須捨求。勝上行處。此是我心。決定之語。

譬如有人。共死命怨。同居一室。言我壽長。無有是處。

車匿。汝至我父。淨飯王邊。作如是等。多種語言。令王意定。汝至彼處。善作如是。方便慰喻。莫令憶我。

車匿。雖然。我復語汝。若至我父。淨飯王邊。但說於我。惡逆之事。無德行處。太子如是。無有恩義。無愛著心。莫說於我。孝順之處。

所以者何。已捨愛故。即捨一切。憶念憂愁。

爾時車匿。聞於太子。作如是等。諸語言已。遍體熱惱。滿面淚流。合十指掌。向於太子。而作是言。

大聖太子。如太子教。但前所言。。於諸親族。及父王邊。大生憂愁。我意不喜。心情斷絕。如大象王。沒在深泥。不能自出。聞是語已。誰不淚流。

復作是言。

精進之心。餘人聞說。猶尚大驚。況我車匿。小來共於。聖子同日。一時俱長。愛敬之心。相樂不已。

而說偈言。

假使用鐵持作心。
以聞如是言誓語。
人誰不心酸楚毒。
況我愛戀同日生。

爾時車匿。說是偈已。白聖子言。

我將馬王。與聖子乘。以彼諸天。神通力故。強令我心。遣被與來。非我自意。我今云何。能斷聖子。是出家事。我今既是。同日生奴。及此馬王。一種無異。豈能違離。聖子須臾。獨還宮也。終無是處。

聖子亦不。合放於我。乾陟向家。而復令我。傳此憂悲。愛別之語。向大父王。說如是事。而聖子今。亦不合背。捨老父王。而自出家。彼法非是。更無有法。絕妙越殊。過是尊者。能勝孝養。所生父母。亦不應捨。乳哺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以是而論。聖子亦成。無恩義人。而不憶舊。育養之時。

聖子正妃。耶輸陀羅。貞潔之女。諸德具足。亦復不合。棄捨相離。雖然。若聖子今。捨離一切。釋種親族。我今既是。同日生奴。亦不合放。但是聖子。足蹹之地。我常隨順。不得背捨。

大聖太子。是故我今。意中不忍。將此熾然。憂悲之火。所燒心情。迴向於城。而放聖子。獨在此處。空閑林野。令我自返。脫至城邑。淨飯大王。責我何言。

又復聖子。既不還家。我獨去時。聖子所有。朋友識知。并及宮內。婇女妃后。問我何言。聖子復語。我作是言。

汝今將我。惡辭毀辱。非法之事。向眷屬說。令我眷屬。遺忘於我。憎惡於我。

而我何敢。妄說於此。毀辱之言。我心可不。自慚自羞。自愧自耻。我之心意。及以口舌。若為欲說。聖子惡言。雖我妄言。欲說聖子。誰當信我。妄言之事。

聖子。譬如有人。說彼月天。種種惡事。毀辱之言。叵有人聞。如此事者。能信以不。但聖子今。恒常習行。慈悲之心。聖子囑託。此言不善。聖子既行。大慈悲行。恒常美言。慰喻眾生。今捨諸親。此是非善。是故善哉。聖子迴心。向家受樂。

爾時太子。見其車匿。如是憂悲。苦惱之語。聞已復報。彼車匿言。

車匿。汝今應須。捨別離苦。莫作憂惱。

何以故。一切眾生。有生有老。悉有別離。

車匿。一切眾生。所有愛著。染惑之心。其在胎內。養育之者。皆悉是虛。會有別離。彼非是我。我非是彼。

而說偈言。

譬如大樹眾鳥群。
各從諸方來共宿。
後日別飛各自去。
眾生離別亦復然。

猶如盛夏起大雲。
暫聚以復還離散。
眾生離別法皆爾。
須臾聚合復分離。

既相隨來生此間。
今者各各還歸本。
勿言我與汝有異。
剩作彼此去住情。

一切去來無所依。
但隨眾生有愛著。
強作分別自他意。
猶如樹木枝葉莖。

各各別有色形容。
此緣本來無染污。
況復無常眾生類。
譬如樹蔓生果蓏。

隨其熟時則墮落。
人命脩短亦如是。
長年促壽死終無。
往昔一切諸仙人。

恒說如是無常事。
設使壽命八大劫。
至於無常敗壞時。
必死更無有疑慮。

猶如諸方各自來。
至河同共欲飲水。
或復上船渡彼岸。
既至岸上還復分。

父母生子亦復然。
并及眷屬諸朋黨。
少小雖同在一處。
長大須臾各別離。

雖復業果同共家。
其受苦樂報不等。
及至無常事催促。
各各相捨無親踈。

爾時太子。說此偈已。告車匿言。

善生車匿。是故汝今。莫惱自心。決定還去。

所以者何。汝今止為。愛著大家。不能捨者。汝若到家。還來覓我。

若汝迴至。迦毘羅城。見我親族。為我愁者。汝告彼等。作如是言。

汝等眷屬。於太子邊。宜應割捨。愛著之心。

何以故。我今知彼。有要誓言。

爾時太子。即說此偈。囑車匿言。

假使我今身血肉。
并及支節筋脈皮。
一切磨滅盡消亡。
或復性命不全保。

我若不捨此重擔。
越渡諸苦達本源。
未證解脫坐道場。
終不虛爾還相見。

爾時車匿。既聞太子。說此偈已。即以自身。四布於地。持其兩手。前著抱於。太子兩足。而作是言。

善哉聖子。今乞歡喜。莫作如是。苦切誓言。

大聖太子。我有何力。有何神德。能令聖子。迴還本宮。但我從此。獨自向家。聖子眷屬。必當打我。

或復聖子。父王淨飯。并及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必應問我。

我妙梵聲。聰慧之子。汝今將向。何處擲來。

爾時太子。報車匿言。

車匿。莫作是言。莫作是言。我之父母。及諸眷屬。見汝從此。獨自迴還。終不打汝。

所以者何。我眷屬等。一切悉皆。愛念於汝。

車匿。速起速起。上來所論。有如此法。世若有人。將所愛人。言語意氣。向彼道時。必得賞賜。汝決定須。速還至家。我之父王。見汝還已。心得穌醒。然我父王。見我捨家。聞道出家。大生苦逼。父王之身。及諸眷屬。一切號咷。悲咽哭泣。城內大小。一切人民。為於我故。生重苦惱。彼等若得。見汝還者。心少喜歡。

爾時車匿。從地而起。合十指掌。淚下如流。舉聲大哭。白太子言。

以如是故。我今欲將。聖子還家。勿令大王。種姓斷絕。

是時車匿。從地起已。馬王乾陟。前膝胡跪。出舌舐於。太子二足。兩眼流淚。

是時車匿。白太子言。

大聖太子。此馬雖復。是畜生身。猶尚慈悲。垂淚而泣。況復聖子。諸眷屬心。當見何殃。唯願聖子。正觀於此。乾陟馬王。今見聖子。不欲還家。是以胡跪。屈前兩膝。開口出舌。舐聖子足。以慈哀心。二目淚下。

爾時太子。以諸功德。萬字莊嚴。千輻相輪。猶如芭蕉。內心柔軟。金色右掌。網縵手指。摩其馬王。乾陟頂上。而語之言。

乾陟汝今。具作馬事。以得度於。大負重任。從今已後。汝乾陟馬。還家自養。此今是我。最後從家。騎乘之務。行大遠路。賴汝今日。得濟於我。

乾陟汝今。莫生憂惱。莫泣莫悲。汝所載我。當得大報。我今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後證時。當將甘露。分布與汝。

而有偈說。

太子以右羅網指。
萬字千輻輪相現。
金色柔軟清淨手。
用摩馬王乾陟頭。

猶如兩人對語言。
汝同日生馬乾陟。
莫過悲啼生懊惱。
汝作馬功已訖了。

我若當證甘露味。
所可負載於我者。
分別密教甚深法。
報答於彼終不虛。

爾時車匿。白太子言。

大聖太子。今日已得。廣大王位。聖子具足。一切諸相。玉女之寶。所莊嚴宮。普皆顯現。自餘多種。五欲之事。最勝最妙。人間難辦。今已得之。何故聖子。捨此妙樂。愛於諸獸。百鳥充滿。曠野之內。又復是處。多有惡賊。恐怖之事。獨行獨坐。遠離諸樂。云何悅心。

太子報言。

汝善車匿。所語不虛。其理雖然。汝今諦聽。我為汝說。世間五慾。會歸無常。非究竟法。不合心安。若得還失。速疾如流。不暫停住。如草上露。不久消散。猶如空拳。誑於小兒。如芭蕉心。無有真實。如秋雲起。乍布還收。如閃電光。忽出還滅。如水上沫。無有常定。如熱陽炎。誑惑於人。

而說偈言。

諸五慾之事。
猶如魁膾机。
如刀刃塗蜜。
如借他器用。

如新死哭泣。
如夢見快樂。
寤後覓還無。
猶如剗貫人。

如樹果子熟。
不久當墮地。
如惡人刀仗。
殺怨無慈心。

猶如割肉臠。
當受大苦惱。
如執大火炬。
不慎而燒身。

妙色人天果。
久長受樂已。
心無有厭離。
已得復能求。

猶如人熱渴。
更復飲鹹水。
求諸五欲等。
不厭離亦然。

是故若智人。
欲離諸五欲。
猶如毒蛇頭。
若求長壽命。

遠離如毒藥。
亦如大火聚。
若有智慧人。
應當遠捨離。

諸有生死者。
一切不堅實。
念念不暫停。
世法應如是。

壽命無自由。
決至向死鬼。
如是思量已。
莫住於世間。

爾時太子。說此偈已。告車匿言。

車匿。五欲之事。有如是等。多種過患。

車匿。王位亦然。以種種苦。眾患雜亂。我見如是。可畏相故。寧住於此。曠野之中。共諸飛禽。走獸盜賊。恐怖之處。獨起獨行。遠離欲樂。我意樂此。彼非所願。

車匿。汝聞我作。如是語已。莫復違我。此之大事。

車匿。我於如是。法行之內。當開法眼。汝須隨喜。不應障我。

是時車匿。白太子言。

大聖太子。太子若定。作是心者。我今不敢。違聖子勅。如聖子教。我還向家。

爾時太子。讚車匿言。

善哉善哉。大善車匿。汝今如是。順從我意。獲大善利。汝作事善。

是時太子。身上所有。諸寶瓔珞。皆悉自解。口作如是。大弘願言。

此是我今。最後在家。莊嚴身飾。

此是我今。最後在家。莊嚴身飾。

解已手持。將付車匿。

付車匿已。復作是言。

車匿。汝將此等。諸寶瓔珞。歸付與我。諸眷屬等。

是時車匿。即取彼等。諸寶瓔珞。

受已更問。於太子言。

聖子。若我至家。將此瓔珞。付於聖子。諸眷屬時。脫彼眷屬。問於我言。

車匿。汝今何故。將我太子。送至他國。而捨獨來。

車匿。悉達太子。復更囑託。我等何事。

彼等若問。我如是事。當作何報。

太子又言。

車匿。汝若至家。為我頂禮。父王淨飯。并及姨母。摩訶波闍波提。自餘尊者。一切眷屬。悉皆問訊。

車匿。為我諮啟。淨飯大王。作如是言。

我今實知。父王恩深。但我為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所以違離。若得證已。即當還家。奉見大王。

又別為我。諮白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國大夫人。

勿為我故。生大憂愁。聖子必得。成大善利。迴還共母。歡喜相見。

又我宮內。一切婇女。及諸親族。時年童子。并餘釋種。作如是言。

我今欲破。無明暗網。當得智明。得智明已。我當迴還。入迦毘羅。

爾時太子。從車匿邊。索取摩尼。雜飾莊嚴。七寶把刀。自以右手。執於彼刀。從鞘拔出。即以左手。攬捉紺青。優鉢羅色。螺髻之髮。右手自持。利刀割取。以左手擎。擲置空中。

時天帝釋。以希有心。生大歡喜。捧太子髻。不令墮地。以天妙衣。承受接取。

爾時諸天。以彼勝上。天諸供具。而供養之。

爾時淨居。諸天大眾。去於太子。不近不遠。有一華鬘。名須曼那。其須曼那。華下化作。一淨髮師。執利剃刀。去於太子。不遠而立。

太子見已。作如是言。

謂淨髮師。汝能為我。淨髮以不。

其淨髮師。報太子言。

我甚能為。

太子報言。

汝若能者。今可知時。

爾時彼化。淨髮之師。即以利刀。剃於太子。無見頂相。紺螺髻髮。當剃頭時。帝釋天王。生希有心。所落之髮。不令一毛。墜墮於地。一一悉以。天衣承之。受已將向。三十三天。而供養之。從此已來。令諸天上。因立節名。供養菩薩。髮髻冠節。至今不斷。

爾時太子。自解其身。一切瓔珞。及以天冠。剃去髮鬚。剪落既訖。觀於體上。猶有天衣。

見已念言。

此衣非是。出家之服。出家之人。在於山間。誰能與我。袈裟色衣。如出家法。居在山林。須如法衣。

時淨居天。知太子心。如是念已。應時化作。獵師之形。身著袈裟。染色之衣。手執弓箭。漸漸來至。太子之前。相去不遠。默然而住。

是時太子。見彼獵師。身著袈裟。手執弓箭。

見已即語。作如是言。

山野仁者。汝能與我。此之袈裟。色衣已不。汝若與我。我當與汝。迦尸迦衣。此衣價直。百千億金。復為種種。栴檀香等。之所熏修。汝何用是。麤弊衣服。袈裟色為。可取如是。迦尸迦衣。

而說偈言。

此是解脫聖人衣。
若執弓箭不合著。
汝發歡喜心施我。
莫惜共我博天衣。

爾時獵師。報菩薩言。

善哉仁者。我今與汝。實不悋惜。

是時化人。即與菩薩。袈裟之衣。從菩薩取。迦尸迦衣。價數直於。百千金者。復以種種。栴檀所熏。菩薩爾時。心大歡喜。受袈裟衣。深自慶幸。即脫身上。迦尸迦衣。與彼獵師。

時淨居天。所化之人。從菩薩邊。取迦尸迦。微妙衣已。即於其地。以神通飛。上虛空中。如一念頃。還至梵天。為欲供養。彼妙衣故。於菩薩前。以天神通。乘空而行。菩薩見已。生大歡喜。希有勝上。奇特之心。於此袈裟。染色衣邊。復更倍生。慇重至到。歡喜之心。

爾時菩薩。以剃頭訖。身得袈裟。染色衣著。形容改變。既嚴整訖。口發如是。大弘誓言。

我今始名。真出家也。

是時菩薩。遣車匿還。淚流滿面。以送車匿。分別訖了。獨一無雙。體上既披。袈裟色服。安庠徐步。向跋伽婆。仙人居處。

是時車匿。曲躬頂禮。菩薩兩足。圍遶菩薩。三匝而迴。車匿既見。菩薩割意。不肯還家。兼其身體。著袈裟衣。頭無天冠。鬚髮悉剪。身體復無。諸寶瓔珞。并及微妙。迦尸迦衣。如是一切。種種悉無。

既遙見已。上舉兩手。大叫盡聲。號天而哭。投身撲地。心意悶絕。良久乃穌。穌已還起。諦觀立地。視菩薩行。更復舉聲。稱冤而哭。以其兩手。抱乾陟項。悲咽哽塞。大聲呼嗟。

良久哭已。觀見菩薩。心意不迴。無可冀望。將諸瓔珞。及以衣裳。并牽馬王。乾陟迴返。欲向家歸。此是身還。實非心捨。

其行道路。或時思惟。或舉聲哭。或復悶絕。躃倒於地。或處直立。不能前行。或處思慕。不樂而坐。車匿如是。心懷愁惱。多種自現。諸苦相已。漸漸次到。迦毘羅城。

其乾陟馬。數數迴頭。觀看菩薩。作聲鳴喚。逐車匿後。淚下而行。其馬已前。多足氣力。歡喜縱逸。以見菩薩。捨家出家。剃鬚髮故。苦逼憂愁。恒常懊惱。身形羸瘦。氣力消盡。

假使是馬。瓔珞莊嚴。以心離別。於菩薩故。無有威神。無有威德。迴顧數觀。占看菩薩。而作大聲。淚下滿面。悲鳴而行。在於路上。不食水草。以飢渴逼。行步羸弱。威力威神。悉皆減損。不復能行。其眼中淚。恒常不乾。菩薩初騎。所發到處。止半夜行。今以苦逼。身羸弱故。迴還八日。始得至家。

而有偈言。

菩薩初出半夜行。
車匿辭別牽乾陟。
以苦逼切失威勢。
迴還八日乃到家。

車匿等還品第二十三上

爾時車匿。將馬乾陟。辭別太子。迴還歸至。迦毘羅城。當初入時。譬如有人。入於空宅。其迦毘羅。城之內外。四面周匝。或復園林。或復泉池。或復渠河。或復苑囿。以太子捨。行出家故。無有威神。凋悴枯竭。其迦毘羅。城內所居。人民大小。遙見車匿。將領馬王。乾陟還歸。不見太子。

以不見故。悉隨車匿。及乾陟後。次第而行。諮車匿言。

悉達太子。今在何處。

是時車匿。流淚滿面。哭泣哽咽。不能得言。

時彼城內。一切人民。悲泣啼哭。隨逐車匿。及以乾陟。行則隨行。心生疑惑。而問車匿。作如是言。

其王子者。今在何處。於我國內。生大歡喜。今汝何處。捨離而來。

是時車匿。隨行隨報。彼諸人言。

我實不敢。捨背聖子。而彼聖子。捐棄自宮。捨俗衣形。并發遣我。及馬乾陟。令使來還。太子獨自。在山出家。

是時城內。一切人民。聞此語已。心生奇特。希有之事。而讚助言。

未曾有法。

各各對面。共相謂言。

悉達太子。難行能行。

時彼城內。一切人民。口雖如是。稱說彼言。而其淚下。猶如流水。

復各呵身。作如是言。

咄我今者。可共隨其。相逐出家。至於彼處。看人師子。徒步行者。我今寧應。至彼隨行。勿令一日。離別聖子。而存活命。

所以者何。此城今無。彼聖子故。無有威神。無有勢力。此城以無。於太子故。寂寞今與。曠野無異。彼所居處。以有太子。威神力故。山澤叢林。還成聚落。

而有偈說。

城內人民聞此言。
口稱希有如是事。
此無悉達成曠野。
彼有太子如國城。

爾時馬王。乾陟鳴喚。城內所有。一切人民。悉在自家。各聞其聲。聞已一切。所有人民。及兩宮內。諸婇女等。作如是心。謂言太子。迴還入城。

是時人民。及以宮內。所有婇女。或開窓牖。或撥門簾。以歡喜心。遙望太子。

時彼人民。及宮婇女。唯見馬王。及以車匿。離別太子。獨自而來。見已各還。閉窓門戶。退入家內。稱冤大哭。

時淨飯王。以愛苦惱。逼切身故。思惟欲見。悉達太子。即入齋堂。潔戒淨心。修持苦行。憂愁悵怏。內心日夜。求守一切。諸天諸神。復作種種。方便因緣。欲求見子。以慰心故。

爾時車匿。苦惱憂悲。淚下如雨。手執乾陟。并及太子。緣身瓔珞。無價寶冠。擎持將入。淨飯王宮。

譬如王子。於戰鬪場。被怨敵殺。其從左右。將馬瓔珞。入於王宮。

如是如是。其奴車匿。離別太子。將馬服玩。雨淚而入。大王宮中。亦復如是。

車匿入時。其馬乾陟。在淨飯王。宮門之外。欲入門內。觀瞻太子。左右行動。坐臥之處。不見太子。淚下如流。爮地大鳴。譬如有人。於大眾中。說苦惱事。

時淨飯王。宮內所有。種種諸鳥。孔雀鸚鵡。鸜鵒命命。俱翅羅等。種種諸鳥。聞乾陟聲。亦謂言是。太子歸家。彼等歡喜。各自出聲。和雅而鳴。如是乾陟。作於聲已。所有大王。厩內餘馬。聞乾陟聲。亦謂太子。歸來向家。一切歡喜。皆悉鳴喚。其淨飯王。宮內婇女。眾多百千。摩訶波闍波提等。

復有太子。宮內婇女。六萬餘人。及其大妃。耶輸陀羅等。念太子故。大生憂惱。塵淚滿面。各任本容。不復洗梳。身體衣裳。皆悉垢膩。捨諸一切。妙好瓔珞。憂愁悵怏。心意不安。或哭或啼。或思惟坐。

聞乾陟鳴。各相謂言。

如是乾陟。作是鳴聲。決定是我。太子歸家。無有疑也。

彼等既聞。乾陟聲已。心大歡喜。渴仰欲見。於太子故。摩訶波闍波提。耶輸陀羅等。多千婇女。各於自房。或在樓上。或在殿中。或在室內。欲見太子。渴仰忽起。急走集聚。向於車匿。及乾陟邊。彼諸婇女。唯見車匿。及馬乾陟。離別太子。而來向宮。彼既見已。各舉兩手。叫喚大哭。流淚滿面。口唱太子。種種諸德。

而有偈說。

彼等婇女心苦切。
渴仰欲見太子還。
忽覩車匿馬空迴。
淚下滿面叫喚哭。

解絕瓔珞妙衣服。
散被頭髮身瘦羸。
各舉兩手無承望。
啼號不眠徹天曉。

佛本行集經卷第十八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