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九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四十三之二
是時弊魔波旬。瞋恚熾盛。即告師子大將曰。
速集四部之眾。欲往攻伐沙門。又當觀察。為有何力勢。堪任與我。共戰鬪耶。
我爾時。復更思惟。
與凡人交戰。猶不默然。何況欲界。豪貴者乎。要當與彼。少多爭競。
時我。比丘。著仁慈之鎧。手執三昧之弓。智慧之箭。俟彼大眾。
是時弊魔。大將兵眾。十八億數。顏貌各異。猿猴師子。來至我所。
爾時羅剎之眾。或一身。若干頭。或有數十身。而共一頭。或兩肩有三頸。當心有口。或有一手。或有兩手者。或復四手。或兩手擎頭。口銜死蛇。或頭上火然。口出火光。或兩手擘口。欲前噉之。或披腹相向。手執刀劍。擔持戈矛。或執舂杵。或擔山負石。擔持大樹者。或兩脚在上。頭在下。或乘象師子。虎狼毒虫。或步來者。或空中飛。是時弊魔。將爾許之眾。圍遶道樹。
時魔波旬。在我左側。而語我曰。
沙門速起。
時我。比丘。默然不對。
如是再三。魔語我曰。
沙門。畏我不乎。
我告之曰。
我今執心。無所畏懼。
時波旬曰。
沙門。頗見我四部之眾耶。然汝一己。無有器杖兵刃。禿頭露形。著此三衣。
復言。
吾無所畏。
爾時。我向波旬。便說此偈。
仁鎧三昧弓。
手執智慧箭。
福業為兵眾。
今當壞汝軍。
時魔波旬。復語我曰。
我於沙門。多所饒益。設不從我語者。正爾取汝。灰滅其形。又復沙門。顏貌端政。年壯可美。出處剎利。轉輪王種。速起此處。習於五樂。我當將和使汝。得作轉輪聖王。
時我。復報波旬曰。
汝所說者。無常變易。不得久住。亦當捨離。非吾所貪。
時弊魔波旬。復語我曰。
沙門今日。為何所求。志願何物。
時我報曰。
吾所願者。無憂畏處。安隱恬泊。涅槃城中。使此眾生。流浪生死。沈翳苦惱者。導引正路。
魔報我曰。
設今沙門。不速起乎坐者。當執汝脚。擲著海表。
時我。報波旬曰。
我自觀察。天上人中。魔若魔天。人若非人。及汝四部之眾。不能使吾一毛動。
魔報我曰。
沙門今日。欲與吾戰乎。
我報之曰。
思得交戰。
魔報我曰。
汝怨是誰。
我復報曰。
憍慢者是。增上慢。自慢。邪慢。慢中慢。增上慢。
魔語我曰。
汝以何義。滅此諸慢。
時我報曰。
波旬當知。有慈仁三昧。悲三昧。憙三昧。護三昧。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由慈三昧。辦悲三昧。緣悲三昧。得喜三昧。緣喜三昧。得護三昧。由空三昧。得無願三昧。因無願三昧。得無相三昧。以此三三昧之力。與汝共戰。行盡則苦盡。苦盡則結盡。結盡則至涅槃。
魔語我曰。
沙門。頗以法滅法乎。
時我報曰。
可以法滅法。
魔問我言。
云何以法滅法。
時我告曰。
以正見滅邪見。以邪見滅正見。正治滅邪治。邪治滅正治。正語滅邪語。邪語滅正語。正業滅邪業。邪業滅正業。正命滅邪命。邪命滅正命。正方便。滅邪方便。邪方便。滅正方便。正念滅邪念。邪念滅正念。正定滅邪定。邪定滅正定。
魔語我曰。
沙門今日。雖有斯語。此處難剋也。汝今速起。無令吾擲著海表。
時我。復語波旬曰。
汝作福。唯有一施。今得作欲界魔王。我昔所造功德。無能稱計。汝今所說。方言甚難耶。
波旬報曰。
今所作福。汝今證知。汝自稱說。造無數福。誰為證知。
時我。比丘。即伸右手。以指案地。語波旬。
我所造功德。地證知之。
我當說此語。是時地神。從地涌出。叉手白言。
世尊。我當證知。
地神語適訖。時魔波旬。愁憂苦惱。即退不現。
比丘。當以此方便知之。法猶尚滅。何況非法。我長夜與汝。說一覺喻經。不錄其文。況解其義。
所以然者。此法玄邃。聲聞。辟支佛。所修此法者。獲大功德。得甘露無為之處。
彼云何名為。乘筏之喻。所謂。依慢滅慢。慢已滅盡。無復諸惱。亂想之念。
猶如野狸之皮。極修治之。以手拳加之。亦無聲響。無堅䩕處。此亦如是。若比丘慢盡。都無增減。
是故我今。告汝等曰。
設為賊所擒獲者。勿興惡念。當以慈心。遍滿諸方。猶如彼極柔之皮。長夜便獲。無為之處。
如是。比丘。當作是念。
當說此法時。於彼坐上。三千天子。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六十餘比丘。還捨法服。習白衣行。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得法眼淨。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神祇恒水側。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猶如摩竭牧牛人。愚惑。少智慧。意欲從恒水此岸。渡牛至彼岸。亦復不觀。彼此之岸。深淺之處。便駈牛入水。先渡瘦者。又犢尚小。在水中央。極為羸劣。不能得至彼岸。
復次。渡中流之牛。不肥不瘦。亦不得渡。於中受其苦惱。
次復。渡極有力者。亦在水中。受其困厄。
今我眾中比丘。亦復如是。心意闇鈍。無有慧明。不別生死位。不別魔之橋船。意欲渡生死之流。不習於禁戒之法。便為波旬。得其便也。從邪道。求於涅槃。望得滅度。終不果獲。自造罪業。復墮他人著罪中。
猶摩竭牧牛人。黠慧多智。意欲渡牛。至彼此之岸。先觀察深淺之處。前渡極盛力牛。到彼岸。次渡中流之牛。不肥不瘦。亦得渡至彼岸。次渡極羸者。亦渡無他。小犢尋從其後。而濟渡無為。
比丘。如來亦復如是。善察今世。後世。觀生死之海。魔之徑路。自以八正道。度生死之難。復以此道。度不度者。
猶如道牛之正。一正。餘者悉從。我弟子亦復如是。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以身作證。而自遊化。度魔境界。至無為處。亦如彼有力之牛。渡彼恒水。得至彼岸。
我聲聞。亦復如是。斷五下結。成阿那含。於彼般涅槃。不還來此間。度魔境界。至無為處。如彼中流之牛。不肥不瘦。得渡恒水。而無疑難。
我弟子。亦復如是。斷三結使。婬怒癡薄。成斯陀含。來至此世。盡於苦際。斷魔境界至。無為之處。如彼瘦牛。將諸小犢。得渡彼恒水。
我弟子。亦復如是。斷結使。成須陀洹。必至得度。度魔境界。度生死之難。如彼小犢。從母得渡。我弟子。亦復如是。持信奉法。斷魔諸縛。至無為處。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魔王所應獲。
不究生死邊。
如來今究竟。
世間現慧明。
諸佛所覺了。
梵志不明曉。
猶涉生死岸。
兼度未度者。
今此五種人。
及餘不可計。
欲度生死難。
盡佛威神力。
是故。比丘。當專其心。無放逸行。亦求方便。成賢聖八品之道。依賢聖道已。便能自度。生死之海。
所以然者。猶如彼愚。牧牛之人。外道梵志是也。自溺生死之流。復墮他人著罪中。
彼恒水者。即是生死之海也。彼黠慧牧牛者。如來是也。度生死之難。由聖八品道。
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八聖道。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婆伽梨園中。與千二百五十弟子俱。盡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六通清徹。唯除一人。阿難比丘也。
爾時王阿闍世。七月十五日。受歲時。夜半明星出現。告月光夫人曰。
今十五日月盛滿。極為清明。當應施行何事。
夫人報曰。
今十五日。說戒之日。應當作倡伎樂。五欲自娛樂。
時王聞此語已。不入其懷。
王復告優陀耶太子曰。
今夜極清明。應作何事。
優陀耶太子。白王言。
如今夜半極清明。應集四種之兵。諸外敵異國。不靡伏者。當往攻伐。
是時王阿闍世。聞此語已。亦復不入其意。
復語無畏太子曰。
如今極清明之夜。應何所施行。
無畏王子報曰。
今不蘭迦葉。明諸算數。兼知天文地理。眾人所宗仰。可往至彼。問此疑難。彼人當與尊。說極妙之理。永無留滯。
時王聞此語已。亦不入其意。
復語須尼摩大臣曰。
如今之夜。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須尼摩。白王言。
如今夜半。極為清明。然阿夷耑。近在不遠。多所曉了。唯願大王。往問其宜。
王聞此語已。亦復不入其意。
復告婆沙婆羅門曰。
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婆羅門報曰。
如今十五日。極為清明。然有瞿耶樓。近在不遠。唯願大王。往問其義。
時王聞此語已。復不合其意。
復語摩特梵志曰。
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作何事。
梵志報曰。
大王當知。彼休迦旃。近在不遠。唯願大王。往問其情。
王聞此語已。復不合其意。
復告索摩典兵師曰。
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索摩報曰。
先畢盧持。近在不遠。明諸算術。可往問其義。
王聞此言已。亦不合其意。
復告最勝大臣曰。
如今十五日。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最勝。白王言。
今有尼揵子。博覽諸經。師中最上。唯願大王。往問其義。
王聞此語已。不合其意。
復作是思惟。
此諸人等。斯是愚惑。不別真偽。無有巧便。
爾時耆婆伽王子。在王左側。
王顧語耆婆伽曰。
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是時耆婆伽。即前長跪。而白王言。
今如來。近在不遠。遊貧聚園中。將千二百五十弟子。唯願大王。往問其義。然彼如來。為明為光。亦無疑滯。知三世事。靡不貫博。自當與王。演說其事。王所有狐疑。㸌然自悟。
是時王阿闍世。聞耆婆伽語已。歡喜踊躍。善心生焉。即歎耆婆伽曰。
善哉善哉。王子。快說斯言。
所以然者。我今身心。極為熾然。又復無故。取父王殺。
我恒長夜。作是念。
誰堪任。悟我心意者。
今耆婆伽。向所說者。正入我意。甚奇甚特。聞如來音響。㸌然大悟。
時王向耆婆伽。便說此偈。
今日極清明。
心意不得悟。
汝等人人說。
應往問誰義。
不蘭阿夷耑。
尼揵梵弟子。
斯等不可依。
不能有所濟。
今日極清明。
月滿無瑕穢。
今問耆婆伽。
應往問誰義。
是時耆婆伽。復以偈報王曰。
聞其柔軟音。
得脫摩竭魚。
唯願時詣佛。
永處無畏境。
時王。復以偈報曰。
我昔所施行。
於佛無益事。
害彼真佛子。
名曰頻婆娑。
今極懷羞恥。
無顏見世尊。
汝今云何說。
使吾往見之。
是時耆婆伽。復以偈報王曰。
諸佛無彼此。
諸結永已除。
平等無二心。
此是佛法義。
設以栴檀香。
以塗右手者。
執刀斷左手。
心不起增減。
如愍羅云子。
一息更無二。
持心向提婆。
怨親無有異。
唯願大王屈。
往覲如來顏。
當斷其狐疑。
勿足有留滯。
是時王阿闍世。告耆婆伽王子曰。
汝今速嚴駕。五百牙象。五百牸象。然五百燈。
耆婆伽對曰。
如是。大王。
是時耆婆伽王子。即時嚴駕千象。及然五百燈。前白王言。
嚴駕已辦。王知是時。
爾時王阿闍世。將諸營從。往詣梨園中。
中路便懷恐怖。衣毛皆竪。還顧謂耆婆伽王子曰。
吾今將非。為汝所誤乎。將非持吾。與怨家耶。
耆婆伽白王。
實無此理。唯願大王。小復前進。今如來。去此不遠。
時王阿闍世。意猶懷恐。重告耆婆伽曰。
將非為汝所惑。又聞如來。將千二百五十弟子。今不聞其聲。
耆婆伽報曰。
如來弟子。恒入三昧。無有亂想。唯願大王。小復前進。
阿闍世王。即下車。步入門。至講堂前。默然而立。觀察諸聖眾。還顧謂耆婆伽曰。
如來今在何處。
爾時一切聖眾。盡入炎光三昧。照彼講堂。靡不周遍。
是時耆婆伽。即時長跪。伸右手。指示如來言。
此是如來。最在中央。如日披雲。
是時王阿闍世。語耆婆伽曰。
甚奇甚特。今此聖眾。心定乃爾。復以何緣。有此光明。
耆婆伽白王。
三昧之力。故放光明耳。
王復告曰。
如我今日。觀察聖眾。極為寂然。使我優陀耶太子。亦當如是。寂然無為。
時王阿闍世叉手。自稱說曰。
唯願世尊。當見觀察。
世尊告曰。
善來。大王。
王聞如來音響。極懷歡喜。如來乃見。稱說王號。
時王阿闍世。即至佛所。五體投地。以兩手。著如來足上。而自稱說。
唯願世尊。當見垂愍。受其悔過。父王無罪。而取害之。唯願受悔。後更不犯。自改往修來。
世尊告曰。
今正是時。宜時悔過。無令有失。夫人處世。有過能自改者。斯名上人。於我法中。極為廣大。宜時懺悔。
是時。王禮如來足已。住一面坐。
時王。白佛言。
唯願欲有所問。如來聽者。乃敢問耳。
佛告王曰。
有疑難者。宜時問之。
王白佛言。
於現世造福。得受現報不乎。
佛告王曰。
古昔已來。頗以此義。曾問人乎。
王白佛言。
我昔曾以此義。而問他人。不蘭迦葉。
云何。不蘭迦葉。現世作福。得受現報乎。
不蘭迦葉。報我言。
無福。無施。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世無阿羅漢等成就者。
當我爾時。問此受果之報。
彼報曰。
無也。
如有人。問以瓜義。報以㮈理。今此迦葉。亦復如是。
時我作是念。
此梵志。已不解義。豪族王種。所問之義。此人方便。引餘事報我。
世尊。我即欲斷其頭。即不受其語。尋發遣之。
時我復至。阿夷耑所。而問此義。
阿夷耑。報我言。
若於江左。殺害眾生。作罪無量。亦無有罪。亦無惡果之報。
時我。世尊。復作是念。
我今問現世。受報之義。此人乃持殺害。報吾。猶如有人。問梨之義。以㮈報之。
即捨之去。
復至瞿耶樓所。而問此義。
彼人報我曰。
於江右邊。造諸功德。不可稱計。於中亦無善之報。
我爾時。復作是念。
吾今所問義者。竟不報其理。
復捨之去。
復往至。彼休迦栴所。而問斯義。
彼人報曰。
唯有一人出世。一人死。一人往返。受其苦樂。
時我。復作是念。
我今所問。現世之報。乃將生死來相答。
復捨之去。
往問先毘盧持。如此之義。
彼人報我言。
過去者以滅。更不復生。當來未至。亦復不有。現在不住。住者即變易。
時我。復作是念。
我今所問。現世之報。乃持三世相酬。此非正理。
即復捨去。
至尼揵子所。而問此義。
云何。尼揵子。頗有現世。作福得受。現世報也。
彼報我言。
無因無緣。眾生結縛。亦無有因。亦無有緣。眾生著結縛。無因無緣。眾生清淨。
時我。復作是念。
此梵志等。斯是愚惑。不別真為。猶盲無目。所問之義。竟不相報。如似弄轉輪聖王種。
尋復捨之去。
今我。世尊。故問其義。現世作福。現受報也。唯願世尊。演說其義。
爾時。世尊告曰。
大王。我今問汝義。隨所樂報之。
大王。頗有典酒。厨宰。賞護物。左右使人乎。
王白佛言。
唯然。有之。
設彼使人。執勞經久。復當賞遺不乎。
王白佛言。
隨功敘用。不令有怨。
佛告王曰。
以此方便。知現世作福。得受現報。
云何。大王。既處高位。恤民以禮。當復賞遺不乎。
王白佛言。
唯然。世尊。食共同甘。并命不恨。
佛告王曰。
當以此方便。知昔日出處極卑。漸漸積功。與王同歡。以是之故。現世作福。得受現報。
佛告王曰。
彼有勞之人。經歷年歲。來白王言。
我等功勞已立。王所朋知。欲從王求意所願。
王當以與不乎。
王白佛言。
隨彼所願。而不違之。
佛告王曰。
彼有勞之人。欲得辭王。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修清淨行。王聽不乎。
王白佛言。
唯然。聽之。
佛告王曰。
設王見彼。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在我左右。王欲何所施為。
王白佛言。
承事供養。隨時禮拜。
佛告王曰。
以此方便。知現作福。得受現報。
設彼有勞之人。持戒完具。無有所犯。王欲何所施行。
王白佛言。
盡其形壽。供給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不使缺減。
佛告王曰。
以此方便。知現身作福。得受現報。
設復彼人。已作沙門。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己身作證。而自遊化。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王欲何為。
王白佛言。
我當盡形壽。承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不令有乏。
佛告王曰。
當以此方便。知現世作福。得受現報。
設復彼人。盡其形壽。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者。王欲何所施設。
王白佛言。
當於四道頭。起大神寺。兼以香華供養。懸繒幡蓋。承事禮敬。
所以然者。彼是天身。非為人身。
佛告王曰。
當以此方便。知現世作福。得受現報。
王白佛言。
我今以此譬喻。於中受解。今日世尊。重演其義。自今已後。信受其義。唯願世尊。受為弟子。自歸於佛。法。比丘僧。今復懺悔。如愚如惑。父王無過。而取害之。今以身命自歸。唯願世尊。除其罪愆。演其妙法。長夜無為。如我自知。所作罪報。無有善本。
佛告王曰。
世有二種人無罪。而命終。如屈伸臂頃。得生天上。云何為二。
一者。不造罪本。而修其善。二者。為罪。改其所造。
是謂二人。而取命終。生於天上。亦無流滯。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人作極惡行。
悔過轉微薄。
日悔無懈息。
罪根永已拔。
是故。大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夫以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彼以命終。名譽遠布。周聞四方。
後人共傳。
昔日有王。正法治化。無有阿曲。
人以稱傳。彼人所生之處。增壽益算。無有中夭。
是故。大王。當發歡喜之心。向三尊。佛法聖眾。
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阿闍世王。即從座起。頭面禮佛足。便退而去。王去不遠。
佛告諸比丘。
今此阿闍世王。不取父王害者。今日應得。初沙門果證。在四雙八輩之中。亦復得賢聖八品道。除去八愛。超越八難。雖爾。今猶獲大幸。得無根之信。
是故。比丘。為罪之人。當求方便。成無根之信。我優婆塞中。得無根信者。所謂。阿闍世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世八法。隨世迴轉。云何為八。
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毀。四者。譽。五者。稱。六者。譏。七者。苦。八者。樂。
是謂。比丘。有此八法。隨世迴轉。
諸比丘。當求方便。除此八法。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如來出現世間。又於世界成佛道。然不著世間八法。猶與周旋。
猶如淤泥。出生蓮華。極為鮮潔。不著塵水。諸天所愛敬。見者心歡。
如來亦復如是。由胞胎生。於中長養。得成佛身。亦如琉璃之寶。淨水之珍。不為塵垢所染。如來亦復如是。亦生於世間。不為世間八法。所染著。
是故。比丘。當勤精進。修行八法。
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八種之人。流轉生死。不住生死。
云何為八。趣須陀洹。得須陀洹。趣斯陀含。得斯陀含。趣阿那含。得阿那含。趣阿羅漢。得阿羅漢。
是謂。比丘。有此八人。流轉生死。不住生死。
是故。比丘。求其方便。度生死之難。勿住生死。
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馬血齋難陀。
提婆達船筏。
牧牛無根信。
世法善八人。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九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四十三之二
是時弊魔波旬。瞋恚熾盛。即告師子大將曰。
速集四部之眾。欲往攻伐沙門。又當觀察。為有何力勢。堪任與我。共戰鬪耶。
我爾時。復更思惟。
與凡人交戰。猶不默然。何況欲界。豪貴者乎。要當與彼。少多爭競。
時我。比丘。著仁慈之鎧。手執三昧之弓。智慧之箭。俟彼大眾。
是時弊魔。大將兵眾。十八億數。顏貌各異。猿猴師子。來至我所。
爾時羅剎之眾。或一身。若干頭。或有數十身。而共一頭。或兩肩有三頸。當心有口。或有一手。或有兩手者。或復四手。或兩手擎頭。口銜死蛇。或頭上火然。口出火光。或兩手擘口。欲前噉之。或披腹相向。手執刀劍。擔持戈矛。或執舂杵。或擔山負石。擔持大樹者。或兩脚在上。頭在下。或乘象師子。虎狼毒虫。或步來者。或空中飛。是時弊魔。將爾許之眾。圍遶道樹。
時魔波旬。在我左側。而語我曰。
沙門速起。
時我。比丘。默然不對。
如是再三。魔語我曰。
沙門。畏我不乎。
我告之曰。
我今執心。無所畏懼。
時波旬曰。
沙門。頗見我四部之眾耶。然汝一己。無有器杖兵刃。禿頭露形。著此三衣。
復言。
吾無所畏。
爾時。我向波旬。便說此偈。
仁鎧三昧弓。
手執智慧箭。
福業為兵眾。
今當壞汝軍。
時魔波旬。復語我曰。
我於沙門。多所饒益。設不從我語者。正爾取汝。灰滅其形。又復沙門。顏貌端政。年壯可美。出處剎利。轉輪王種。速起此處。習於五樂。我當將和使汝。得作轉輪聖王。
時我。復報波旬曰。
汝所說者。無常變易。不得久住。亦當捨離。非吾所貪。
時弊魔波旬。復語我曰。
沙門今日。為何所求。志願何物。
時我報曰。
吾所願者。無憂畏處。安隱恬泊。涅槃城中。使此眾生。流浪生死。沈翳苦惱者。導引正路。
魔報我曰。
設今沙門。不速起乎坐者。當執汝脚。擲著海表。
時我。報波旬曰。
我自觀察。天上人中。魔若魔天。人若非人。及汝四部之眾。不能使吾一毛動。
魔報我曰。
沙門今日。欲與吾戰乎。
我報之曰。
思得交戰。
魔報我曰。
汝怨是誰。
我復報曰。
憍慢者是。增上慢。自慢。邪慢。慢中慢。增上慢。
魔語我曰。
汝以何義。滅此諸慢。
時我報曰。
波旬當知。有慈仁三昧。悲三昧。憙三昧。護三昧。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由慈三昧。辦悲三昧。緣悲三昧。得喜三昧。緣喜三昧。得護三昧。由空三昧。得無願三昧。因無願三昧。得無相三昧。以此三三昧之力。與汝共戰。行盡則苦盡。苦盡則結盡。結盡則至涅槃。
魔語我曰。
沙門。頗以法滅法乎。
時我報曰。
可以法滅法。
魔問我言。
云何以法滅法。
時我告曰。
以正見滅邪見。以邪見滅正見。正治滅邪治。邪治滅正治。正語滅邪語。邪語滅正語。正業滅邪業。邪業滅正業。正命滅邪命。邪命滅正命。正方便。滅邪方便。邪方便。滅正方便。正念滅邪念。邪念滅正念。正定滅邪定。邪定滅正定。
魔語我曰。
沙門今日。雖有斯語。此處難剋也。汝今速起。無令吾擲著海表。
時我。復語波旬曰。
汝作福。唯有一施。今得作欲界魔王。我昔所造功德。無能稱計。汝今所說。方言甚難耶。
波旬報曰。
今所作福。汝今證知。汝自稱說。造無數福。誰為證知。
時我。比丘。即伸右手。以指案地。語波旬。
我所造功德。地證知之。
我當說此語。是時地神。從地涌出。叉手白言。
世尊。我當證知。
地神語適訖。時魔波旬。愁憂苦惱。即退不現。
比丘。當以此方便知之。法猶尚滅。何況非法。我長夜與汝。說一覺喻經。不錄其文。況解其義。
所以然者。此法玄邃。聲聞。辟支佛。所修此法者。獲大功德。得甘露無為之處。
彼云何名為。乘筏之喻。所謂。依慢滅慢。慢已滅盡。無復諸惱。亂想之念。
猶如野狸之皮。極修治之。以手拳加之。亦無聲響。無堅䩕處。此亦如是。若比丘慢盡。都無增減。
是故我今。告汝等曰。
設為賊所擒獲者。勿興惡念。當以慈心。遍滿諸方。猶如彼極柔之皮。長夜便獲。無為之處。
如是。比丘。當作是念。
當說此法時。於彼坐上。三千天子。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六十餘比丘。還捨法服。習白衣行。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得法眼淨。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神祇恒水側。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猶如摩竭牧牛人。愚惑。少智慧。意欲從恒水此岸。渡牛至彼岸。亦復不觀。彼此之岸。深淺之處。便駈牛入水。先渡瘦者。又犢尚小。在水中央。極為羸劣。不能得至彼岸。
復次。渡中流之牛。不肥不瘦。亦不得渡。於中受其苦惱。
次復。渡極有力者。亦在水中。受其困厄。
今我眾中比丘。亦復如是。心意闇鈍。無有慧明。不別生死位。不別魔之橋船。意欲渡生死之流。不習於禁戒之法。便為波旬。得其便也。從邪道。求於涅槃。望得滅度。終不果獲。自造罪業。復墮他人著罪中。
猶摩竭牧牛人。黠慧多智。意欲渡牛。至彼此之岸。先觀察深淺之處。前渡極盛力牛。到彼岸。次渡中流之牛。不肥不瘦。亦得渡至彼岸。次渡極羸者。亦渡無他。小犢尋從其後。而濟渡無為。
比丘。如來亦復如是。善察今世。後世。觀生死之海。魔之徑路。自以八正道。度生死之難。復以此道。度不度者。
猶如道牛之正。一正。餘者悉從。我弟子亦復如是。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以身作證。而自遊化。度魔境界。至無為處。亦如彼有力之牛。渡彼恒水。得至彼岸。
我聲聞。亦復如是。斷五下結。成阿那含。於彼般涅槃。不還來此間。度魔境界。至無為處。如彼中流之牛。不肥不瘦。得渡恒水。而無疑難。
我弟子。亦復如是。斷三結使。婬怒癡薄。成斯陀含。來至此世。盡於苦際。斷魔境界至。無為之處。如彼瘦牛。將諸小犢。得渡彼恒水。
我弟子。亦復如是。斷結使。成須陀洹。必至得度。度魔境界。度生死之難。如彼小犢。從母得渡。我弟子。亦復如是。持信奉法。斷魔諸縛。至無為處。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魔王所應獲。
不究生死邊。
如來今究竟。
世間現慧明。
諸佛所覺了。
梵志不明曉。
猶涉生死岸。
兼度未度者。
今此五種人。
及餘不可計。
欲度生死難。
盡佛威神力。
是故。比丘。當專其心。無放逸行。亦求方便。成賢聖八品之道。依賢聖道已。便能自度。生死之海。
所以然者。猶如彼愚。牧牛之人。外道梵志是也。自溺生死之流。復墮他人著罪中。
彼恒水者。即是生死之海也。彼黠慧牧牛者。如來是也。度生死之難。由聖八品道。
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八聖道。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婆伽梨園中。與千二百五十弟子俱。盡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六通清徹。唯除一人。阿難比丘也。
爾時王阿闍世。七月十五日。受歲時。夜半明星出現。告月光夫人曰。
今十五日月盛滿。極為清明。當應施行何事。
夫人報曰。
今十五日。說戒之日。應當作倡伎樂。五欲自娛樂。
時王聞此語已。不入其懷。
王復告優陀耶太子曰。
今夜極清明。應作何事。
優陀耶太子。白王言。
如今夜半極清明。應集四種之兵。諸外敵異國。不靡伏者。當往攻伐。
是時王阿闍世。聞此語已。亦復不入其意。
復語無畏太子曰。
如今極清明之夜。應何所施行。
無畏王子報曰。
今不蘭迦葉。明諸算數。兼知天文地理。眾人所宗仰。可往至彼。問此疑難。彼人當與尊。說極妙之理。永無留滯。
時王聞此語已。亦不入其意。
復語須尼摩大臣曰。
如今之夜。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須尼摩。白王言。
如今夜半。極為清明。然阿夷耑。近在不遠。多所曉了。唯願大王。往問其宜。
王聞此語已。亦復不入其意。
復告婆沙婆羅門曰。
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婆羅門報曰。
如今十五日。極為清明。然有瞿耶樓。近在不遠。唯願大王。往問其義。
時王聞此語已。復不合其意。
復語摩特梵志曰。
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作何事。
梵志報曰。
大王當知。彼休迦旃。近在不遠。唯願大王。往問其情。
王聞此語已。復不合其意。
復告索摩典兵師曰。
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索摩報曰。
先畢盧持。近在不遠。明諸算術。可往問其義。
王聞此言已。亦不合其意。
復告最勝大臣曰。
如今十五日。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最勝。白王言。
今有尼揵子。博覽諸經。師中最上。唯願大王。往問其義。
王聞此語已。不合其意。
復作是思惟。
此諸人等。斯是愚惑。不別真偽。無有巧便。
爾時耆婆伽王子。在王左側。
王顧語耆婆伽曰。
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是時耆婆伽。即前長跪。而白王言。
今如來。近在不遠。遊貧聚園中。將千二百五十弟子。唯願大王。往問其義。然彼如來。為明為光。亦無疑滯。知三世事。靡不貫博。自當與王。演說其事。王所有狐疑。㸌然自悟。
是時王阿闍世。聞耆婆伽語已。歡喜踊躍。善心生焉。即歎耆婆伽曰。
善哉善哉。王子。快說斯言。
所以然者。我今身心。極為熾然。又復無故。取父王殺。
我恒長夜。作是念。
誰堪任。悟我心意者。
今耆婆伽。向所說者。正入我意。甚奇甚特。聞如來音響。㸌然大悟。
時王向耆婆伽。便說此偈。
今日極清明。
心意不得悟。
汝等人人說。
應往問誰義。
不蘭阿夷耑。
尼揵梵弟子。
斯等不可依。
不能有所濟。
今日極清明。
月滿無瑕穢。
今問耆婆伽。
應往問誰義。
是時耆婆伽。復以偈報王曰。
聞其柔軟音。
得脫摩竭魚。
唯願時詣佛。
永處無畏境。
時王。復以偈報曰。
我昔所施行。
於佛無益事。
害彼真佛子。
名曰頻婆娑。
今極懷羞恥。
無顏見世尊。
汝今云何說。
使吾往見之。
是時耆婆伽。復以偈報王曰。
諸佛無彼此。
諸結永已除。
平等無二心。
此是佛法義。
設以栴檀香。
以塗右手者。
執刀斷左手。
心不起增減。
如愍羅云子。
一息更無二。
持心向提婆。
怨親無有異。
唯願大王屈。
往覲如來顏。
當斷其狐疑。
勿足有留滯。
是時王阿闍世。告耆婆伽王子曰。
汝今速嚴駕。五百牙象。五百牸象。然五百燈。
耆婆伽對曰。
如是。大王。
是時耆婆伽王子。即時嚴駕千象。及然五百燈。前白王言。
嚴駕已辦。王知是時。
爾時王阿闍世。將諸營從。往詣梨園中。
中路便懷恐怖。衣毛皆竪。還顧謂耆婆伽王子曰。
吾今將非。為汝所誤乎。將非持吾。與怨家耶。
耆婆伽白王。
實無此理。唯願大王。小復前進。今如來。去此不遠。
時王阿闍世。意猶懷恐。重告耆婆伽曰。
將非為汝所惑。又聞如來。將千二百五十弟子。今不聞其聲。
耆婆伽報曰。
如來弟子。恒入三昧。無有亂想。唯願大王。小復前進。
阿闍世王。即下車。步入門。至講堂前。默然而立。觀察諸聖眾。還顧謂耆婆伽曰。
如來今在何處。
爾時一切聖眾。盡入炎光三昧。照彼講堂。靡不周遍。
是時耆婆伽。即時長跪。伸右手。指示如來言。
此是如來。最在中央。如日披雲。
是時王阿闍世。語耆婆伽曰。
甚奇甚特。今此聖眾。心定乃爾。復以何緣。有此光明。
耆婆伽白王。
三昧之力。故放光明耳。
王復告曰。
如我今日。觀察聖眾。極為寂然。使我優陀耶太子。亦當如是。寂然無為。
時王阿闍世叉手。自稱說曰。
唯願世尊。當見觀察。
世尊告曰。
善來。大王。
王聞如來音響。極懷歡喜。如來乃見。稱說王號。
時王阿闍世。即至佛所。五體投地。以兩手。著如來足上。而自稱說。
唯願世尊。當見垂愍。受其悔過。父王無罪。而取害之。唯願受悔。後更不犯。自改往修來。
世尊告曰。
今正是時。宜時悔過。無令有失。夫人處世。有過能自改者。斯名上人。於我法中。極為廣大。宜時懺悔。
是時。王禮如來足已。住一面坐。
時王。白佛言。
唯願欲有所問。如來聽者。乃敢問耳。
佛告王曰。
有疑難者。宜時問之。
王白佛言。
於現世造福。得受現報不乎。
佛告王曰。
古昔已來。頗以此義。曾問人乎。
王白佛言。
我昔曾以此義。而問他人。不蘭迦葉。
云何。不蘭迦葉。現世作福。得受現報乎。
不蘭迦葉。報我言。
無福。無施。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世無阿羅漢等成就者。
當我爾時。問此受果之報。
彼報曰。
無也。
如有人。問以瓜義。報以㮈理。今此迦葉。亦復如是。
時我作是念。
此梵志。已不解義。豪族王種。所問之義。此人方便。引餘事報我。
世尊。我即欲斷其頭。即不受其語。尋發遣之。
時我復至。阿夷耑所。而問此義。
阿夷耑。報我言。
若於江左。殺害眾生。作罪無量。亦無有罪。亦無惡果之報。
時我。世尊。復作是念。
我今問現世。受報之義。此人乃持殺害。報吾。猶如有人。問梨之義。以㮈報之。
即捨之去。
復至瞿耶樓所。而問此義。
彼人報我曰。
於江右邊。造諸功德。不可稱計。於中亦無善之報。
我爾時。復作是念。
吾今所問義者。竟不報其理。
復捨之去。
復往至。彼休迦栴所。而問斯義。
彼人報曰。
唯有一人出世。一人死。一人往返。受其苦樂。
時我。復作是念。
我今所問。現世之報。乃將生死來相答。
復捨之去。
往問先毘盧持。如此之義。
彼人報我言。
過去者以滅。更不復生。當來未至。亦復不有。現在不住。住者即變易。
時我。復作是念。
我今所問。現世之報。乃持三世相酬。此非正理。
即復捨去。
至尼揵子所。而問此義。
云何。尼揵子。頗有現世。作福得受。現世報也。
彼報我言。
無因無緣。眾生結縛。亦無有因。亦無有緣。眾生著結縛。無因無緣。眾生清淨。
時我。復作是念。
此梵志等。斯是愚惑。不別真為。猶盲無目。所問之義。竟不相報。如似弄轉輪聖王種。
尋復捨之去。
今我。世尊。故問其義。現世作福。現受報也。唯願世尊。演說其義。
爾時。世尊告曰。
大王。我今問汝義。隨所樂報之。
大王。頗有典酒。厨宰。賞護物。左右使人乎。
王白佛言。
唯然。有之。
設彼使人。執勞經久。復當賞遺不乎。
王白佛言。
隨功敘用。不令有怨。
佛告王曰。
以此方便。知現世作福。得受現報。
云何。大王。既處高位。恤民以禮。當復賞遺不乎。
王白佛言。
唯然。世尊。食共同甘。并命不恨。
佛告王曰。
當以此方便。知昔日出處極卑。漸漸積功。與王同歡。以是之故。現世作福。得受現報。
佛告王曰。
彼有勞之人。經歷年歲。來白王言。
我等功勞已立。王所朋知。欲從王求意所願。
王當以與不乎。
王白佛言。
隨彼所願。而不違之。
佛告王曰。
彼有勞之人。欲得辭王。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修清淨行。王聽不乎。
王白佛言。
唯然。聽之。
佛告王曰。
設王見彼。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在我左右。王欲何所施為。
王白佛言。
承事供養。隨時禮拜。
佛告王曰。
以此方便。知現作福。得受現報。
設彼有勞之人。持戒完具。無有所犯。王欲何所施行。
王白佛言。
盡其形壽。供給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不使缺減。
佛告王曰。
以此方便。知現身作福。得受現報。
設復彼人。已作沙門。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己身作證。而自遊化。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王欲何為。
王白佛言。
我當盡形壽。承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不令有乏。
佛告王曰。
當以此方便。知現世作福。得受現報。
設復彼人。盡其形壽。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者。王欲何所施設。
王白佛言。
當於四道頭。起大神寺。兼以香華供養。懸繒幡蓋。承事禮敬。
所以然者。彼是天身。非為人身。
佛告王曰。
當以此方便。知現世作福。得受現報。
王白佛言。
我今以此譬喻。於中受解。今日世尊。重演其義。自今已後。信受其義。唯願世尊。受為弟子。自歸於佛。法。比丘僧。今復懺悔。如愚如惑。父王無過。而取害之。今以身命自歸。唯願世尊。除其罪愆。演其妙法。長夜無為。如我自知。所作罪報。無有善本。
佛告王曰。
世有二種人無罪。而命終。如屈伸臂頃。得生天上。云何為二。
一者。不造罪本。而修其善。二者。為罪。改其所造。
是謂二人。而取命終。生於天上。亦無流滯。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人作極惡行。
悔過轉微薄。
日悔無懈息。
罪根永已拔。
是故。大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夫以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彼以命終。名譽遠布。周聞四方。
後人共傳。
昔日有王。正法治化。無有阿曲。
人以稱傳。彼人所生之處。增壽益算。無有中夭。
是故。大王。當發歡喜之心。向三尊。佛法聖眾。
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阿闍世王。即從座起。頭面禮佛足。便退而去。王去不遠。
佛告諸比丘。
今此阿闍世王。不取父王害者。今日應得。初沙門果證。在四雙八輩之中。亦復得賢聖八品道。除去八愛。超越八難。雖爾。今猶獲大幸。得無根之信。
是故。比丘。為罪之人。當求方便。成無根之信。我優婆塞中。得無根信者。所謂。阿闍世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世八法。隨世迴轉。云何為八。
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毀。四者。譽。五者。稱。六者。譏。七者。苦。八者。樂。
是謂。比丘。有此八法。隨世迴轉。
諸比丘。當求方便。除此八法。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如來出現世間。又於世界成佛道。然不著世間八法。猶與周旋。
猶如淤泥。出生蓮華。極為鮮潔。不著塵水。諸天所愛敬。見者心歡。
如來亦復如是。由胞胎生。於中長養。得成佛身。亦如琉璃之寶。淨水之珍。不為塵垢所染。如來亦復如是。亦生於世間。不為世間八法。所染著。
是故。比丘。當勤精進。修行八法。
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八種之人。流轉生死。不住生死。
云何為八。趣須陀洹。得須陀洹。趣斯陀含。得斯陀含。趣阿那含。得阿那含。趣阿羅漢。得阿羅漢。
是謂。比丘。有此八人。流轉生死。不住生死。
是故。比丘。求其方便。度生死之難。勿住生死。
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馬血齋難陀。
提婆達船筏。
牧牛無根信。
世法善八人。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