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四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昔者。天帝釋。告三十三天。

卿等若入。大戰中時。設有恐怖。畏懼之心者。汝等還顧。視我高廣之幢。設見我幢者。便無畏怖。

若不憶我幢者。當憶伊沙天王幢。以憶彼幢者。所有畏怖。便自消滅。

若不憶我幢。及不憶伊沙幢者。爾時當憶。婆留那天王幢。以憶彼幢。所有恐怖。便自消滅。

我今亦復告汝等。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有畏怖。衣毛竪者。爾時當念我身。此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設有恐怖。衣毛竪者。便自消滅。

若復不念我者。爾時當念於法。如來法者。甚為微妙。智者所學。以念法者。所有恐怖。便自消滅。

設不念我。復不念法。爾時當念聖眾。如來聖眾。極為和順。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四雙八輩。此是如來聖眾。可敬可事。世間福田。是謂如來聖眾。爾時若念僧已。所有恐怖。便自消滅。

比丘當知。釋提桓因。猶有淫怒癡。然三十三天。念其主。即無恐怖。況復如來。無有欲怒癡心。當念有恐怖乎。若有比丘。有恐怖者。便自消滅。

是故。諸比丘。當念三尊。佛法聖眾。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拔祇國界有鬼。名為毘沙。在彼國界。極為兇暴。殺民無量。恒日殺一人。或日殺二人。三人。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三十人。四十人。五十人。

爾時諸鬼神羅剎。充滿彼國。

是時拔祇人民。皆共集聚。而作是說。

我等可得避此國。至他國界。不須住此。

是時毘沙惡鬼。知彼人民。心之所念。便語彼人民曰。

汝等莫離此處。至他邦土。

所以然者。終不免吾手。卿等日日。持一人祠吾。吾要不觸擾汝。

是時拔祇人民。日取一人。祠彼惡鬼。是時彼鬼。食彼人已。取骸骨。擲著他方山中。然彼山中。骨滿谿谷。

爾時有長者。名善覺。在彼住止。饒財多寶。積財千億。騾驢駱駝。不可稱計。金銀珍寶。車璩馬瑙。真珠虎珀。亦不可稱。

爾時彼長者有兒。名那優羅。唯有一子。甚愛敬念。未曾離目前。

爾時有此限制。那優羅小兒。次應祠鬼。

是時那優羅父母。沐浴此小兒。與著好衣。將至塚間。至彼鬼所。

到已。啼哭喚呼。不可稱計。並作是說。

諸神地神。皆共證明。

我等唯有此一子。願諸神明。當證明此。及二十八大鬼神王。當共護此。無令有乏。及四天王。咸共歸命。願擁護此兒。使得免濟。

及釋提桓因。亦向歸命。願濟此兒命。

及梵天王。亦復歸命。願脫此命。

諸有鬼神護世者。亦向歸命。使脫此厄。

諸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我今亦復歸命。使脫此厄。

諸辟支佛。無師自覺。亦復自歸。使脫此厄。

彼如來。今亦自歸。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獲者獲。不脫者脫。不般涅槃者。使般涅槃。無救者。與作救護。盲者。作眼目。病者。作大醫王。若天龍鬼神。一切人民。魔及魔天。最尊最上。無能及者。可敬可貴。為人。作良祐福田。無有出如來上者。然如來。當鑒察之。願如來。當照此至心。

是時那優羅父母。即以此兒付鬼已。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以天眼清淨。復以天耳徹聽。聞有此言。那優羅父母啼哭。不可稱計。

爾時世尊。以神足力。至彼山中。惡鬼住處。

時彼惡鬼。集在雪山北。鬼神之處。是時世尊。入鬼住處而坐。正身正意。結跏趺坐。

是時那優羅小兒。漸以至彼。惡鬼住處。

是時那優羅小兒。遙見如來。在惡鬼住處。光色炳然。正身正意。繫念在前。顏色端政。與世有奇。諸根寂靜。得諸功德。降伏諸魔。如此諸德。不可稱計。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如須彌山。出諸山頂。面如日月。亦如金山。光有遠照。

見已。便起歡喜心。向於如來。便生此念。

此必不是。毘沙惡鬼。

所以然者。我今見之。極有歡喜之心。設當是惡鬼者。隨意食之。

是時世尊告曰。

那優羅。如汝所言。我今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故來救汝。及降此惡鬼。

是時那優羅。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與說妙義。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惡。漏不淨行。出家為要。去諸亂想。

爾時世尊。以見那優羅小兒。心意歡喜。意性柔軟。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是時世尊。具與彼說。彼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彼以見法。得法。成就諸法。承受諸法。無有狐疑。解如來教。歸佛法聖眾。而受五戒。

是時。毘沙惡鬼還來。到本住處。

爾時惡鬼。遙見世尊。端坐思惟。身不傾動。見以。便興恚怒。雨雷電霹靂。向如來所。或雨刀劍。未墮地之頃。便化優鉢蓮華。

是時彼鬼。倍復瞋恚。雨諸山河石壁。未墮地之頃。化作種種飲食。

是時彼鬼。復化作大象。吼喚向如來所。

爾時世尊。復化作師子王。是時彼鬼。倍化作師子形。向如來所。

爾時世尊。化作大火聚。是時彼鬼。倍復瞋恚。化作大龍。而有七首。

爾時世尊。化作大金翅鳥。

是時彼鬼。便生此念。

我今所有神力。今以現之。然此沙門。衣毛不動。我今當往。問其深義。

是時彼鬼。問世尊曰。

我今毘沙。欲問深義。設不能報我者。當持汝兩脚。擲著海南。

世尊告曰。

惡鬼當知。我自觀察。無天及人民。沙門。婆羅門。若人非人。能持我兩脚。擲海南者。但今欲問義者。便可問之。

是時。惡鬼問曰。

沙門。何等是故行。何等是新行。何等是行滅。

世尊告曰。

惡鬼當知。眼是故行。曩時所造。緣痛成行。耳鼻口身意。此是故行。曩時所造。緣痛成行。

是謂。惡鬼。此是故行。

毘沙鬼曰。

沙門。何等是新行。

世尊告曰。

今身所造。身三。口四。意三。

是謂。惡鬼。此是新行。

時惡鬼曰。

何等是行滅。

世尊告曰。

惡鬼當知。故行滅盡。更不興起。復不造行。能取此行。永以不生。永盡無餘。是謂行滅。

是時彼鬼。白世尊曰。

我今極飢。何故奪我食。此小兒。是我所食。沙門。可歸我此小兒。

世尊告曰。

昔我未成道時。曾為菩薩。有鴿投我。我尚不惜身命。救彼鴿厄。況我今日。已成如來。能捨此小兒。令汝食噉。汝今惡鬼。盡其神力。吾終不與汝。此小兒。

云何。惡鬼。汝曾迦葉佛時。曾作沙門。修持梵行。後復犯戒。生此惡鬼。

爾時惡鬼。承佛威神。便憶曩昔。所造諸行。

爾時惡鬼。至世尊所。頭面禮足。並作是說。

我今愚惑。不別真偽。乃生此心。向於如來。唯願世尊。受我懺悔。

如是三。四。

世尊告曰。

聽汝悔過。勿復更犯。

爾時世尊。與毘沙鬼。說微妙法。勸令歡喜。

時彼惡鬼。手擎數千兩金。奉上世尊。白世尊曰。

我今以此山谷。施招提僧。唯願世尊。與我受之。及此數千兩金。

如是再三。

爾時世尊。即受此山谷。便說此偈。

園果施清涼。
及作水橋樑。
設能造大船。
及諸養生具。

晝夜無懈息。
獲福不可量。
法義戒成就。
終後生天上。

是時彼鬼。白世尊曰。

不審世尊。更有何教。

世尊告曰。

汝今捨汝本形。著三衣。作沙門。入拔秖城。在在處處。作此教令。

諸賢當知。如來出世。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解脫者。令知解脫。無救者。與作救護。盲者。作眼目。諸天世人。天龍鬼神。魔若魔天。若人非人。最尊最上。無與等者。可敬可貴。為人。作良祐福田。今日度那優羅小兒。及降毘沙惡鬼。汝等可往。至彼受化。

對曰。

如是。世尊。

爾時毘沙鬼。作沙門。披服著三法衣。入諸里巷。作此教令。

今日世尊。度那優羅小兒。及降伏毘沙惡鬼。汝等可往。受彼教誨。

當於爾時。拔祇國界。人民熾盛。是長者善覺。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將八萬四千。人民眾生。至彼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拔祇人民。或有禮足者。或有擎手者。

爾時八萬四千之眾。已在一面坐。是時世尊。漸與說微妙之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大患。

爾時世尊。觀察彼八萬四千眾。心意歡悅。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普與彼八萬四千眾。而說此法。各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猶如白淨之衣。易染為色。此八萬四千眾。亦復如是。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得法。見法。分別諸法。無有狐疑。得無所畏。自歸三尊。佛法聖眾。而受五戒。

爾時那優羅父長者。白世尊曰。

唯願世尊。當受我請。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時彼長者。以見世尊。默然受已。即從坐起。頭面禮足。退還所在。辦種種飲食。味若干種。

清旦自白。

時到。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拔祇城。至長者家。就座而坐。是時長者。以見世尊坐定。自手斟酌。行種種飲食。

以見世尊食訖。行清淨水已。便取一座。在如來前坐。白世尊曰。

善哉。世尊。若四部之眾。須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盡使在我家取之。

世尊告曰。

如是。長者。如汝所言。

世尊即與長者。說微妙之法。以說法竟。便從坐起而去。

爾時世尊。如屈申臂頃。從拔祇不現。還來至舍衛。祇洹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四部之眾。須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者。當從那優羅父舍取之。

爾時世尊。復告比丘。

如我今日。優婆塞中。第一弟子。無所愛惜。所謂。那優羅父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釋翅尼。拘留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釋種。諸豪姓者。數千人眾。往詣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諸釋。白世尊曰。

今日當作王。治領此國界。我等種姓。便為不朽。無令轉輪聖王位。於汝斷滅。

若當世尊。不出家者。當於天下。作轉輪聖王。統四天下。千子具足。我等種姓。名稱遠布。轉輪聖王。出於釋姓。

以是故。世尊。當作王治。無令王種斷絕。

世尊告曰。

我今正是王身。名曰法王。

所以然者。我今問汝。

云何。諸釋。言轉輪聖王。七寶具足。千子勇猛。

我今於三千大千剎土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成就七覺意寶。無數千聲聞之子。以為營從。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今用此位為。
得已後復失。
此位最為勝。
無終無有始。

以勝無能奪。
此勝最為勝。
然佛無量行。
無跡誰跡將。

是故。諸瞿曇。當求方便。正法王治。

如是。諸釋。當作是學。

爾時諸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彼比丘。白世尊曰。

頗有此色。恒在不變易耶。久在於世。亦不移動。頗有痛想行識。恒在不變易耶。久存於世。亦不移動耶。

世尊告曰。

比丘。無有此色。恒在不變易。久存於世者。亦復無痛想行識。恒在不變易。久存於世者。

若復。比丘。當有此色。恒在不變易。久存於世者。則梵行之人。不可分別。若痛想行識。久存於世。不變易者。梵行之人。不可分別。

是故。比丘。以色不可分別。不久存於世故。是故梵行之人。乃能分別。盡於苦本。亦無痛想行識。不久存於世。是故梵行。乃可分別。盡於苦本。

爾時世尊。取少許土。著爪上。語彼比丘曰。

云何。比丘。見此爪上土不。

比丘對曰。

唯然。見已。世尊。

佛告比丘。

設當有爾許色。恒在於世者。則梵行之人。不可分別。得盡苦際。

以是。比丘。以無爾許色在。便得行梵行。得盡苦本。

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我昔曾為大王。領四天下。以法治化。統領人民。七寶具足。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

比丘當知。我於爾時。作此轉輪聖王。領四天下。有八萬四千神象。象名菩呼。

復有八萬四千。羽寶之車。或用師子皮覆。或用狼狗皮覆者。盡懸幢高蓋。

復有八萬四千。高廣之臺。猶如天帝。所居之處。

復有八萬四千講堂。如法講堂之比。

復有八萬四千。玉女之眾。像如天女。

復有八萬四千。高廣之座。皆用金銀。七寶廁間。

復有八萬四千。衣被服飾。皆是文繡柔軟。

復有八萬四千。飲食之具。味若干種。

比丘當知。我爾時。乘一大象。色極白好。口有六牙。金銀交具。身能飛行。亦能隱形。或大或小。象名菩呼。

我爾時。乘一神馬。毛尾朱色。行不身動。金銀交飾。身能飛行。亦能隱形。或大或小。馬名毛王。

我於爾時。八萬四千。高廣之臺。住一臺中。臺名須尼摩。純金所作。

爾時。我在一講堂中止宿。講堂名法說。純金所造。

我於爾時。乘一寶羽之車。車名最勝。純金所造。

我於爾時。將一玉女。左右使令。亦如姊妹。

我於爾時。於八萬四千。高廣之座。在一座上。金銀瓔珞。不可稱計。

我於爾時。著一妙服。像如天衣。所食之食。味如甘露。

當於爾時。我作轉輪聖王。

時八萬四千神象。朝朝來至門外。多有傷害。不可稱計。

我於爾時。便作是念。

此八萬四千神象。朝朝來至門外。多有傷害。不可稱計。我今意中欲。使分為二分。四萬二千。朝朝來賀。

爾時比丘。我作是念。

昔作何福。復作何德。今得此威力。乃至於是。

復作是念。

由三事因緣故。使我獲此福祐。

云何為三。所謂。惠施。慈仁。自守。

比丘當觀。爾時諸行。永滅無餘。

爾時遊於欲意。無有厭足。所謂。厭足。於賢聖戒律。乃為厭足。

云何。比丘。此色有常耶。無常耶。

比丘對曰。

無常也。世尊。

若復無常。為變易法。汝可得生此心。此是我許。我是彼所乎。

對曰。

不也。世尊。

痛想行識。是常也。是無常耶。

比丘對曰。

無常也。世尊。

設使無常。為變易法。汝可得生此心。此是我許。我是彼所。

對曰。

不也。世尊。

是故。比丘。諸所有色。過去當來。今現在者。若大若小。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此色亦非我所。我亦非彼所。此是智者。之所學也。

諸所有痛。過去當來。今現在。若遠若近。此痛亦非我所。我亦非彼所。如是智者。之所覺知。

比丘當作是觀。若聲聞之人。厭患於眼。厭患於色。厭患眼識。若緣眼生苦樂。亦復厭患。亦厭患於耳。厭於聲。厭於耳識。若依耳識。生苦樂者。亦復厭患。鼻舌身意法。亦復厭患。若依意生苦樂者。亦復厭患。已厭患。便解脫。已解脫。便得解脫之智。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爾時彼比丘。得世尊如是之教。在閑靜之處。思惟自修。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三法衣。離家修無上梵行。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是彼比丘。便成阿羅漢。

爾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道場樹下。初始得佛。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

我今以得此。甚深之法。難解難了。難曉難知。極微極妙。智所覺知。我今當先。與誰說法。使解吾法者是誰。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

羅勒迦藍。諸根純熟。應先得度。又且待我有法。

作此念已。虛空中有天。白世尊曰。

羅勒迦藍。死已七日。

是時世尊。復作念曰。

何其苦哉。不聞吾法。而取命終。設當聞吾法者。即得解脫。

是時世尊。復作是念。

我今先與誰說法。使得解脫。今欝頭藍弗。先應得度。當與說之。聞吾法已。先得解脫。

世尊作是念。虛空中有天。語言。

昨日夜半。以取命終。

是時世尊。便作是念。

欝頭藍弗。何其苦哉。不聞吾法。而取命過。設得聞吾法者。即得解脫。

爾時世尊。復作是念。

誰先聞法。而得解脫。

是時世尊。重更思惟。

五比丘。多所饒益。我初生時。追隨吾後。

是時世尊。復作是念。

今五比丘。竟為所在。

即以天眼。觀五比丘。乃在波羅㮈。仙人鹿園。所止之處。

我今當往。先與五比丘說法。聞吾法已。當得解脫。

爾時世尊。七日之中。熟視道樹。目未曾眴。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我今此坐處。
經歷生死苦。
執御智慧斧。
永斷根元栽。

天王來至此。
及諸魔怨屬。
復以方便降。
令著解脫冠。

今於此樹下。
坐於金剛床。
以獲一切智。
逮無所礙慧。

我坐此樹下。
見生死之苦。
已卻死元本。
老病永無餘。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從坐起而去。欲向波羅㮈國。

是時優毘伽梵志。遙見世尊。光色炳然。翳日月明。

見已。白世尊曰。

瞿曇。師主今為所在。為依何人。出家學道。恒喜說何法教。為從何來。為欲所至。

爾時世尊。向彼梵志。而說此偈。

我成阿羅漢。
世間最無比。
天及世間人。
我今最為上。

我亦無師保。
亦復無與等。
獨尊無過者。
冷而無復溫。

今當轉法輪。
往詣加尸邦。
今以甘露藥。
開彼盲冥者。

波羅㮈國界。
加尸國王土。
五比丘住處。
欲說微妙法。

使彼早成道。
及得漏盡通。
以除惡法元。
是故最為勝。

時彼梵志歎吒。儼頭叉手。彈指含笑。引道而去。

時世尊。往詣波羅㮈。是時五比丘。遙見世尊來。

見已。各共論議。

此是沙門瞿曇。從遠而來。情性錯亂。心不專精。我等勿復共語。亦莫起迎。亦莫請坐。

爾時五人。便說此偈。

此人不應敬。
亦莫共親視。
勿復稱善來。
亦莫請使坐。

爾時五人。說此偈已。皆共默然。

爾時世尊。至五比丘所。漸漸欲至。時五比丘。漸起來迎。或與敷座者。或與取水者。

爾時世尊。即前就坐。作是思惟。

此是愚癡之人。竟不能全其本限。

爾時五比丘。稱世尊為卿。

是時世尊。告五比丘曰。

汝等莫卿。無上至真。等正覺。

所以然者。我今已成。無上至真。等正覺。已獲甘露。善自專念。聽吾法語。

爾時五比丘。白世尊曰。

瞿曇。本苦行時。尚不能得。上人之法。況復今日。意情錯亂。言得道乎。

世尊告曰。

云何。五人。汝等曾聞。吾妄語乎。

五比丘曰。

不也。瞿曇。

世尊告曰。

如來。等正覺。已得甘露。汝等悉共專心。聽吾說法。

是時世尊。便復作是念。

我今堪任。降此五人。

是時世尊。告五比丘。

汝等當知。有此四諦。

云何為四。苦諦。苦習諦。苦盡諦。苦出要諦。

彼云何名為苦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愁憂苦痛。不可稱記。怨憎會苦。恩愛別苦。所欲不得。亦復是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苦諦。

云何苦習諦。所謂。受愛之分。習之不惓。意常貪著。是謂苦習諦。

彼云何苦盡諦。能使彼愛。滅盡無餘。亦不更生。是謂苦盡諦。

彼云何名為。苦出要諦。所謂。賢聖八品道。所謂。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

是謂名為。四諦之法。

然復。五比丘。此四諦之法。苦諦者。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本未聞法。

復次。苦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諦。

苦習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

復次。苦習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習諦。

苦盡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慧生。光生。

復次。苦盡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盡諦。

苦出要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

復次。苦出要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出要諦。

五比丘當知。此四諦者。三轉十二行。如實不知者。則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我分別此四諦。三轉十二行。如實知之。是故成。無上至真。等正覺。

爾時說此法時。阿若拘隣。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是時世尊。告拘隣曰。

汝今以逮法。得法。

拘隣報曰。

如是。世尊。以得法。逮法。

是時地神。聞此語已。作是唱。

今如來在。波羅㮈國。轉法輪。諸天世人。魔若魔天。人及非人。所不能轉者。今日如來。轉此法輪。阿若拘隣。已得甘露之法。

是時四天王。從地神。聞唱令聲。復傳告曰。

阿若拘隣。以得甘露之法。

是時三十三天。復從四天王聞。艶天。從三十三天聞。乃至兜術天。展轉聞聲。乃至梵天。亦復聞聲。

如來在波羅㮈。轉法輪。諸天世人。魔若魔天。人及非人。所不轉者。今日如來。轉此法輪。

爾時便名為。阿若拘隣。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

汝等二人。住受教誨。三人乞食。三人所得食者。六人當共食之。三人住受教誨。二人往乞食。二人所得食者。六人當取食之。

爾時教誨。此時。成無生涅槃法。亦成無生。無病。無老。無死。是時五比丘。盡成阿羅漢。是時三千大千剎土。有五阿羅漢。佛為第六。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

汝等盡共。人間乞食。慎莫獨行。然復眾生之類。諸根純熟。應得度者。我今當往。優留毘村聚。在彼說法。

爾時世尊。便往至優留毘村聚所。

爾時連若河側。有迦葉在彼止住。知天文地理。靡不貫博。算數樹葉。皆悉了知。將五百弟子。日日教化。去迦葉不遠。有石室。於石室中。有毒龍在彼止住。爾時世尊。至迦葉所。

到已。語迦葉言。

吾欲寄在。石室中一宿。若見聽者。當往止住。

迦葉報曰。

我不愛惜。但彼有毒龍。恐相傷害耳。

世尊告曰。

迦葉。無苦。龍不害吾。但見聽許。止住一宿。

迦葉報曰。

若欲住者。隨意往住。

爾時世尊。即往石室。敷座而宿。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

是時毒龍。見世尊坐。便吐火毒。爾時世尊。入慈三昧。從慈三昧起。入焰光三昧。爾時龍火。佛光。一時俱作。

爾時迦葉夜起。瞻視星宿。見石室中。有大火光。

見已。便告弟子曰。

此瞿曇沙門。容貌端政。今為龍所害。甚可憐慜。

我先亦有此言。

彼有惡龍。不可止宿。

是時迦葉。告五百弟子。

汝持水瓶。及輿高梯。往救彼火。使彼沙門。得濟此難。

爾時迦葉。將五百弟子。往詣石室。而救此火。或持水灑者。或施梯者。而不能使火時滅。皆是如來。威神所致。

爾時世尊。入慈三昧。漸使彼龍。無復瞋恚。時彼惡龍。心懷恐怖。東西馳走。欲得出石室。然不能。得出石室。是時彼惡龍。來向如來。入世尊鉢中住。

是時世尊。以右手摩惡龍身。便說此偈。

龍出甚為難。
龍與龍共集。
龍勿起害心。
龍出甚為難。

過去恒沙數。
諸佛般涅槃。
汝竟不遭遇。
皆由瞋恚火。

善心向如來。
速捨此恚毒。
已除瞋恚毒。
便得生天上。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四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Flag Counter